韩非子
Play Sample
58 外儲說左上: 子產相鄭,簡公謂子產曰:“飲酒不樂也,俎豆不大,鍾鼓竽瑟不鳴,寡 人之事不一,國家不定,百姓不治,耕戰不輯睦,亦子之罪。子有職,寡人亦有職,各守其 職。”子產退而為政五年,國無盜賊,道不拾遺,桃棗蔭於街者莫有援也,錐刀遺道三日可 反,三年不變,民無飢也。
59 外儲說左上: 宋襄公與楚人戰於涿谷上,宋人既成列矣,楚人未及濟,右司馬購強趨而 諫曰:“楚人眾而宋人寡,請使楚人半涉未成列而擊之,必敗。”襄公曰:“寡人聞君子曰 :不重傷,不擒二毛,不推人於險,不迫人於阨,不鼓不成列。今楚未濟而擊之,害義。請 使楚人畢涉成陣而後鼓士進之。”右司馬曰:“君不愛宋民,腹心不完,特為義耳。”公曰 :“不反列,且行法。”右司馬反列,楚人已成列撰陣矣,公乃鼓之,宋人大敗,公傷股, 三日而死,此乃慕自親仁義之禍。夫必恃人主之自躬親而後民聽從,是則將令人主耕以為上 ,服戰鴈行也民乃肯耕戰,則人主不泰危乎?而人臣不泰安乎?
60 外儲說左上: 齊景公游少海,傳騎從中來謁曰:“嬰疾甚,且死,恐公後之。”景公遽 起,傳騎又至。景公曰:“趨駕煩且之乘,使騶子韓樞御之。”行數百步,以騶為不疾,奪 轡代之,御可數百步,以馬為不進,盡釋車而走。以煩且之良,而騶子韓樞之巧,而以為不 如下走也。
61 外儲說左上: 魏昭王欲與官事,謂孟嘗君曰:“寡人欲與官事。”君曰:“王欲與官事 ,則何不試習讀法?”昭王讀法十餘簡而睡臥矣,王曰:“寡人不能讀此法。”夫不躬親其 勢柄,而欲為人臣所宜為者也,睡不亦宜乎。
62 外儲說左上: 孔子曰:“為人君者猶盂也,民猶水也,盂方水方,盂圜水圜。”
63 外儲說左上: 鄒君好服長纓,左右皆服長纓,纓甚貴,鄒君患之,問左右,左右曰:“ 君好服,百姓亦多服,是以貴。”君因先自斷其纓而出,國中皆不服長纓。君不能下令為百 姓服度以禁之,乃斷纓出以示民,是先戮以蒞民也。
64 外儲說左上: 叔向賦獵,功多者受多,功少者受少。
65 外儲說左上: 韓昭侯謂申子曰:“法度甚易行也。”申子曰:“法者見功而與賞,因能 而受官。今君設法度而聽左右之請,此所以難行也。”昭侯曰:“吾自今以來知行法矣,寡 人奚聽矣。”一日,申子請仕其從兄官,昭侯曰:“非所學於子也。聽子之謁敗子之道乎? 亡其用子之謁。”申子辟舍請罪。
66 外儲說左上: 說六
67 外儲說左上: 晉文公攻原,裹十日糧,遂與大夫期十日,至原十日而原不下,擊金而退 ,罷兵而去,士有從原中出者曰:“原三日即下矣。”群臣左右諫曰:“夫原之食竭力盡矣 ,君姑待之。”公曰:“吾與士期十日,不去,是亡吾信也。得原失信,吾不為也。”遂罷 兵而去。原人聞曰:“有君如彼其信也,可無歸乎?”乃降公。衛人聞曰:“有君如彼其信 也,可無從乎?”乃降公。孔子聞而記之曰:“攻原得衛者信也。”
68 外儲說左上: 文公問箕鄭曰:“救餓奈何?”對曰:“信。”公曰:“安信?”曰:“ 信名。信名,則群臣守職,善惡不踰,百事不怠。信事,則不失天時,百姓不踰。信義,則 近親勸勉而遠者歸之矣。”
69 外儲說左上: 吳起出,遇故人而止之食,故人曰:“諾,今返而御。”吳子曰:“待公 而食。”故人至暮不來,起不食待之,明日早,令人求故人,故人來方與之食。
70 外儲說左上: 魏文侯與虞人期獵,明日,會天疾風,左右止,文侯不聽,曰:“不可。 以風疾之故而失信,吾不為也。”遂自驅車往,犯風而罷虞人。
71 外儲說左上: 曾子之妻之市,其子隨之而泣,其母曰:“女還,顧反為女殺彘。”妻適 市來,曾子欲捕彘殺之,妻止之曰:“特與嬰兒戲耳。”曾子曰:“嬰兒非與戲也。嬰兒非 有知也,待父母而學者也,聽父母之教,今子欺之,是教子欺也。母欺子,子而不信其母, 非所以成教也。”遂烹彘也。
72 外儲說左上: 楚厲王有警,為鼓以與百姓為戍,飲酒醉,過而擊之也,民大驚,使人止 之。曰:“吾醉而與左右戲,過擊之也。”民皆罷。居數月,有警,擊鼓而民不赴,乃更令 明號而民信之。
73 外儲說左上: 李悝警其兩和曰:“謹警敵人,旦暮且至擊汝。”如是者再三而敵不至, 兩和懈怠,不信李悝,居數月,秦人來襲之,至,幾奪其軍,此不信患也。
74 外儲說左上: 一曰。李悝與秦人戰,謂左和曰:“速上,右和已上矣。”又馳而至右和 曰:“左和已上矣。”左右和曰:“上矣。”於是皆爭上。其明年與秦人戰,秦人襲之,至 ,幾奪其軍,此不信之患。
75 外儲說左上: 有相與訟者,子產離之而毋得使通辭,到至其言以告而知也。
76 外儲說左上: 惠嗣公使人偽關市,關市呵難之,因事關市以金,關市乃舍之,嗣公謂關 市曰:“某時有客過而予汝金,因譴之。”關市大恐,以嗣公為明察。
《外儲說左下》 77 外儲說左下: 一、以罪受誅,人不怨上,刖危坐子皋。以功受賞,臣不德君,翟璜操右 契而乘軒。襄王不知,故昭卯五乘而履屩。上不過任,臣不誣能,即臣將為失少室周。
78 外儲說左下: 二、恃勢而不恃信,故東郭牙議管仲。恃術而不恃信,故渾軒非文公。故 有術之主,信賞以盡能,必罰以禁邪,雖有駮行,必得所利,簡主之相陽虎,哀公問一足。
79 外儲說左下: 三、失臣主之理,則文王自履而矜。不易朝燕之處,則季孫終身莊而遇賊 。
80 外儲說左下: 四、利所禁,禁所利,雖神不行;譽所罪,毀所賞,雖堯不治。夫為門而 不使入,委利而不使進,亂之所以產也。齊侯不聽左右,魏主不聽譽者,而明察照群臣,則 鉅不費金錢,孱不用璧,西門豹請復治鄴足以知之。猶盜嬰兒之矜裘,與刖危子榮衣。子綽 左右畫,去蟻驅蠅,安得無桓公之憂索官,與宣王之患臞馬也。
81 外儲說左下: 五、臣以卑儉為行,則爵不足以觀賞;寵光無節,則臣下侵偪。說在苗賁 皇非獻伯,孔子議晏嬰,故仲尼論管仲與叔孫敖。而出入之容變,陽虎之言見其臣也。而簡 主之應人臣也失主術。朋黨相和,臣下得欲,則人主孤;群臣公舉,下不相和,則人主明。 陽虎將為趙武之賢、解狐之公。而簡主以為枳棘,非所以教國也。
82 外儲說左下: 六、公室卑則忌直言,私行勝則少公功。說在文子之直言,武子之用杖; 子產忠諫,子國譙怒;梁車用法,而成侯收璽;管仲以公,而國人謗怨。
83 外儲說左下: 右經
84 外儲說左下: 說一
85 外儲說左下: 孔子相衛,弟子子皋為獄吏,刖人足,所刖者守門,人有惡孔子於衛君者 曰:“尼欲作亂。”衛君欲執孔子,孔子走,弟子皆逃,子皋從出門,刖危引之而逃之門下 室中,吏追不得,夜半,子皋問刖危曰:“吾不能虧主之法令而親刖子之足,是子報仇之時 也,而子何故乃肯逃我?我何以得此於子?”刖危曰:“吾斷足也,固吾罪當之,不可奈何 。然方公之獄治臣也,公傾側法令,先後臣以言,欲臣之免也甚,而臣知之。及獄決罪定, 公憱然不悅,形於顏色,臣見又知之。非私臣而然也,夫天性仁心固然也,此臣之所以悅而 德公也。”
86 外儲說左下: 田子方從齊之魏,望翟黃乘軒騎駕出,方以為文侯也,移車異路而避之, 則徒翟黃也,方問曰:“子奚乘是車也?”曰:“君謀欲伐中山,臣薦翟角而謀得果。且伐 之,臣薦樂羊而中山拔。得中山,憂欲治之,臣薦李克而中山治。是以君賜此車。”方曰: “寵之稱功尚薄”。
87 外儲說左下: 秦、韓攻魏,昭卯西說而秦、韓罷。齊、荊攻魏,卯東說而齊、荊罷。魏 襄王養之以五乘將軍,卯曰:“伯夷以將軍葬於首陽山之下,而天下曰:夫以伯夷之賢與其 稱仁,而以將軍葬,是手足不掩也。今臣罷四國之兵,而王乃與臣五乘,此其稱功,猶贏勝 而履蹻。”
88 外儲說左下: 孔子曰:“善為吏者樹德,不能為吏者樹怨。概者、平量者也,吏者、平 法者也,治國者、不可失平也。”
89 外儲說左下: 少室周者,古之貞廉潔愨者也,為趙襄主力士,與中牟徐子角力,不若也 ,入言之襄主以自代也,襄主曰:“子之處,人之所欲也,何為言徐子以自代?”曰:“臣 以力事君者也,今徐子力多臣,臣不以自代,恐他人言之而為罪也。”
90 外儲說左下: 一曰。少室周為襄主驂乘,至晉陽,有力士牛子耕與角力而不勝,周言於 主曰:“主之所以使臣騎乘者,以臣多力也,今有多力於臣者,願進之。”
91 外儲說左下: 說二
92 外儲說左下: 齊桓公將立管仲,令群臣曰:“寡人將立管仲為仲父,善者入門而左,不 善者入門而右。”東郭牙中門而立,公曰:“寡人立管仲為仲父,令曰善者左,不善者右, 今子何為中門而立?”牙曰:“以管仲之智為能謀天下乎?”公曰:“能”。“以斷為敢行 大事乎?”公曰:“敢”。牙曰:“君知能謀天下,斷敢行大事,君因專屬之國柄焉。以管 仲之能,乘公之勢以治齊國,得無危乎?”公曰:“善”。乃令隰朋治內,管仲治外以相參 。
93 外儲說左下: 晉文公出亡,箕鄭挈壺餐而從,迷而失道,與公相失,飢而道泣,寢餓而 不敢食。及文公反國,舉兵攻原,克而拔之,文公曰:“夫輕忍飢餒之患而必全壺餐,是將 不以原叛”。乃舉以為原令。大夫渾軒聞而非之曰:“以不動壺餐之故,怙其不以原叛也, 不亦無術乎!故明主者,不恃其不我叛也,恃吾不可叛也;不恃其不我欺也,恃吾不可欺也 。”
94 外儲說左下: 陽虎議曰:“主賢明則悉心以事之,不肖則飾姦而試之。”逐於魯,疑於 齊,走而之趙,趙簡主迎而相之,左右曰:“虎善竊人國政,何故相也?”簡主曰:“陽虎 務取之,我務守之。”遂執術而御之,陽虎不敢為非,以善事簡主,興主之強,幾至於霸也 。
95 外儲說左下: 魯哀公問於孔子曰:“吾聞古者有夔一足,其果信有一足乎?孔子對曰: “不也,夔非一足也。夔者忿戾惡心,人多不說喜也。雖然,其所以得免於人害者,以其信 也,人皆曰獨此一足矣,夔非一足也,一而足也。”哀公曰:“審而是固足矣。”
96 外儲說左下: 一曰。哀公問於孔子曰:“吾聞夔一足,信乎?”曰:“夔,人也,何故 一足?彼其無他異,而獨通於聲,堯曰:「夔一而足矣。」使為樂正。故君子曰:「夔有一 足,非一足也。」”
97 外儲說左下: 說三
98 外儲說左下: 文王伐崇,至鳳黃虛,襪繫解,因自結,太公望曰:“何為也?”王曰: “君與處皆其師,中皆其友,下盡其使也。今皆先君之臣,故無可使也。”
99 外儲說左下: 一曰。晉文公與楚戰,至黃鳳之陵,履係解,因自結之,左右曰:“不可 以使人乎?”公曰:“吾聞上君所與居,皆其所畏也;中君之所與居,皆其所愛也;下君之 所與居,皆其所侮也。寡人雖不肖,先君之人皆在,是以難之也。”
100 外儲說左下: 季孫好士,終身莊,居處衣服,常如朝廷,而季孫適懈,有過失,而不能 長為也,故客以為厭易己,相與怨之,遂殺季孫。故君子去泰去甚。
101 外儲說左下: 南宮敬子問顏涿聚曰:“季孫養孔子之徒,所朝服與坐者以十數而遇賊, 何也?”曰:“昔周成王近優侏儒以逞其意,而與君子斷事,是能成其欲於天下。今季孫養 孔子之徒,所朝服而與坐者以十數,而與優侏儒斷事,是以遇賊。故曰:不在所與居,在所 與謀也。”
102 外儲說左下: 孔子御坐於魯哀公,哀公賜之桃與黍,哀公:“請用。”仲尼先飯黍而後 啗桃,左右皆揜口而笑,哀公曰:“黍者,非飯之也,以雪桃也。”仲尼對曰:“丘知之矣 。夫黍者五穀之長也,祭先王為上盛。果蓏有六,而桃為下,祭先王不得入廟。丘之聞也, 君子以賤雪貴,不聞以貴雪賤。今以五穀之長雪果蓏之下,是從上雪下也,丘以為妨義,故 不敢以先於宗廟之盛也。”
103 外儲說左下: 趙簡子謂左右曰:“車席泰美。夫冠雖賤,頭必戴之;屨雖貴,足必履之 。今車席如此,大美,吾將何屩以履之?夫美下而耗上,妨義之本也。”
104 外儲說左下: 費仲說紂曰:“西伯昌賢,百姓悅之,諸侯附焉,不可不誅,不誅必為殷 患。”紂曰:“子言,義主,何可誅?”費仲曰:“冠雖穿弊,必戴於頭;履雖五采,必踐 之於地。今西伯昌,人臣也,修義而人向之,卒為天下患,其必昌乎!人人不以其賢為其主 ,非可不誅也。且主而誅臣,焉有過?”紂曰:“夫仁義者,上所以勸下也。今昌好仁義, 誅之不可。”三說不用,故亡。
105 外儲說左下: 齊宣王問匡倩曰:“儒者博乎?”曰:“不也。”王曰:“何也?”匡倩 對曰:“博者貴梟,勝者必殺梟,殺梟者,是殺所貴也,儒者以為害義,故不博也。”又問 曰:“儒者弋乎?”曰:“不也。弋者從下害於上者也,是從下傷君也,儒者以為害義,故 不弋。”又問儒者鼓瑟乎?曰:“不也。夫瑟以小絃為大聲,以大絃為小聲,是大小易序, 貴賤易位,儒者以為害義,故不鼓也。”宣王曰:“善。”仲尼曰:“與其使民諂下也,寧 使民諂上。”
106 外儲說左下: 說四
107 外儲說左下: 鉅者,齊之居士。孱者,魏之居士。齊、魏之君不明,不能親照境內,而 聽左右之言,故二子費金璧而求入仕也。
108 外儲說左下: 西門豹為鄴令,清剋潔愨,秋毫之端無私利也,而甚簡左右,左右因相與 比周而惡之,居期年,上計,君收其璽,豹自請曰:“臣昔者不知所以治鄴,今臣得矣,願 請璽復以治鄴,不當,請伏斧鑕之罪。”文侯不忍而復與之,豹因重斂百姓,急事左右,期 年,上計,文侯迎而拜之,豹對曰:“往年臣為君治鄴,而君奪臣璽,今臣為左右治鄴,而 君拜臣,臣不能治矣。”遂納璽而去,文侯不受,曰:“寡人曩不知子,今知矣,願子勉為 寡人治之。”遂不受。
109 外儲說左下: 齊有狗盜之子與刖危子戲而相誇,盜子曰:“吾父之裘獨有尾。”危子曰 :“吾父獨冬不失褲。”
110 外儲說左下: 子綽曰:“人莫能左畫方而右畫圓也。以肉去蟻蟻愈多,以魚驅蠅蠅愈至 。”
111 外儲說左下: 桓公謂管仲曰:“官少而索者眾,寡人憂之。”管仲曰:“君無聽左右之 謂請,因能而受祿,錄功而與官,則莫敢索官,君何患焉?”
112 外儲說左下: 韓宣子曰:“吾馬菽粟多矣,甚臞,何也?寡人患之。”周市對曰:“使 騶盡粟以食,雖無肥,不可得也。名為多與之,其實少,雖無臞,亦不可得也。主不審其情 實,坐而患之,馬猶不肥也。”
113 外儲說左下: 桓公問置吏於管仲,管仲曰:“辯察於辭,清潔於貨,習人情,夷吾不如 弦商,請立以為大理。登降肅讓,以明禮待賓,臣不如隰朋,請立以為大行。墾草仞邑,辟 地生粟,臣不如甯武,請以為大田。三軍既成陳,使士視死如歸,臣不如公子成父,請以為 大司馬。犯顏極諫,臣不如東郭牙,請立以為諫臣。治齊此五子足矣,將欲霸王,夷吾在此 。”
114 外儲說左下: 說五
115 外儲說左下: 孟獻伯相魯,堂下生藿藜,門外長荊棘,食不二味,坐不重席,晉無衣帛 之妾,居不粟馬,出不從車,叔向聞之,以告苗賁皇,賁皇非之曰:“是出主之爵祿以附下 也。”
116 外儲說左下: 一曰。孟獻伯拜上卿,叔向往賀,門有御,馬不食禾,向曰:“子無二馬 二輿何也?”獻伯曰:“吾觀國人尚有飢色,是以不秣馬。班白者多以徒行,故不二輿。” 向曰:“吾始賀子之拜卿,今賀子之儉也。”向出,語苗賁皇曰:“助吾賀獻伯之儉也。” 苗子曰:“何賀焉!夫爵祿旂章,所以異功伐別賢不肖也。故晉國之法,上大夫二輿二乘, 中大夫二輿一乘,下大夫專乘,此明等級也。且夫卿必有軍事,是故循車馬,比卒乘,以備 戎事。有難則以備不虞,平夷則以給朝事。今亂晉國之政,乏不虞之備,以成節,以絜私名 ,獻伯之儉也可與?又何賀!”
117 外儲說左下: 管仲相齊,曰:“臣貴矣,然而臣貧。”桓公曰:“使子有三歸之家。” 曰:“臣富矣,然而臣卑。”桓公使立於高、國之上。曰:“臣尊矣,然而臣疏。”乃立為 仲父。孔子聞而非之曰:“泰侈偪上。”
118 外儲說左下: 一曰。管仲父,出、朱蓋青衣,置鼓而歸,庭有陳鼎,家有三歸,孔子曰 :“良大夫也,其侈偪上。”
119 外儲說左下: 孫叔敖相楚,棧車牝馬,糲餅菜羹,枯魚之膳,冬羔裘,夏葛衣,面有飢 色,則良大夫也,其儉偪下。
120 外儲說左下: 陽虎去齊走趙,簡主問曰:“吾聞子善樹人。”虎曰:“臣居魯,樹三人 ,皆為令尹,及虎抵罪於魯,皆搜索於虎也。臣居齊,薦三人,一人得近王,一人為縣令, 一人為候吏,及臣得罪,近王者不見臣,縣令者迎臣執縛,候吏者追臣至境上,不及而止。 虎不善樹人。”主俛而笑曰:“夫樹橘柚者,食之則甘,嗅之則香;樹枳棘者,成而刺人; 故君子慎所樹。”
121 外儲說左下: 中牟無令,晉平公問趙武曰:“中牟,三國之股肱,邯鄲之肩髀,寡人欲 得其良令也,誰使而可?”武曰:“邢伯子可。”公曰:“非子之讎也?”曰:“私讎不入 公門。”公又問曰:“中府之令誰使而可?”曰:“臣子可。”故曰:“外舉不避讎,內舉 不避子。”趙武所薦四十六人,及武死,各就賓位,其無私德若此也。
122 外儲說左下: 平公問叔向曰:“群臣孰賢?”曰:“趙武。”公曰:“子黨於師人。” 曰:“武立如不勝衣,言如不出口,然所舉士也數十人,皆得其意,而公家甚賴之,及武子 之生也不利於家,死不託於孤,臣敢以為賢也。”
123 外儲說左下: 解狐薦其讎於簡主以為相,其讎以為且幸釋己也,乃因往拜謝,狐乃引弓 送而射之,曰:“夫薦汝公也,以汝能當之也。夫讎汝,吾私怨也,不以私怨汝之故擁汝於 吾君。故私怨不入公門。”
124 外儲說左下: 一曰。解狐舉邢伯柳為上黨守,柳往謝之曰:“子釋罪,敢不再拜。”曰 :“舉子公也,怨子私也,子往矣,怨子如初也。”
125 外儲說左下: 鄭縣人賣豚,人問其價,曰:“道日暮安暇語汝。”
126 外儲說左下: 說六
127 外儲說左下: 范文子喜直言,武子擊之以杖:“夫直議者不為人所容,無所容則危身, 非徒危身,又將危父。”
128 外儲說左下: 子產者,子國之子也。子產忠於鄭君,子國譙怒之曰:“夫介異於人臣, 而獨忠於主,主賢明,能聽汝,不明,將不汝聽,聽與不聽,未可必知,而汝已離於群臣, 離於群臣則必危汝身矣,非徒危己也,又且危父矣。”
129 外儲說左下: 梁車新為鄴令,其姊往看之,暮而後門閉,因踰郭而入,車遂刖其足,趙 成侯以為不慈,奪之璽而免之令。
130 外儲說左下: 管仲束縛,自魯之齊,道而飢渴,過綺烏封人而乞食,烏封人跪而食之, 甚敬,封人因竊謂仲曰:“適幸及齊不死而用齊,將何報我?”曰:“如子之言,我且賢之 用,能之使,勞之論,我何以報子?”封人怨之。
《外儲說右上》 131 外儲說右上: 君所以治臣者有三:
132 外儲說右上: 一、勢不足以化則除之。師曠之對,晏子之說,皆合勢之易也而道行之難 ,是與獸逐走也,未知除患。患之可除,在子夏之說春秋也。善持勢者蚤絕其姦萌,故季孫 讓仲尼以遇勢,而況錯之於君乎?是以太公望殺狂矞,而臧獲不乘驥。嗣公知之,故不駕鹿 。薛公知之,故與二欒博。此皆知同異之反也。故明主之牧臣也,說在畜烏。
133 外儲說右上: 二、人主者,利害之軺轂也,射者眾,故人主共矣。是以好惡見則下有因 ,而人主惑矣;辭言通則臣難言,而主不神矣。說在申子之言六慎,與唐易之言弋也。患在 國羊之請變,與宣王之太息也。明之以靖郭氏之獻十珥也,與犀首、甘茂之道穴聞也。堂谿 公知術,故問玉卮。昭侯能術,故以聽獨寢。明主之道,在申子之勸獨斷也。
134 外儲說右上: 三、術之不行,有故。不殺其狗則酒酸。夫國亦有狗,且左右皆社鼠也。 人主無堯之再誅,與莊王之應太子,而皆有薄媼之決蔡嫗也。知貴不能以教歌之法先揆之, 吳起之出愛妻,文公之斬顛頡,皆違其情者也。故能使人彈疽者,必其忍痛者也。
135 外儲說右上: 右經
136 外儲說右上: 說一
137 外儲說右上: 賞之譽之不勸,罰之毀之不畏,四者加焉不變,則其除之。
138 外儲說右上: 齊景公之晉,從平公飲,師曠侍坐,始坐,景公問政於師曠曰:“太師將 奚以教寡人?”師曠曰:“君必惠民而已。”中坐,酒酣,將出,又復問政於師曠曰:“太 師奚以教寡人?”曰:“君必惠民而已矣。”景公出之舍,師曠送之,又問政於師曠,師曠 曰:“君必惠民而已矣。”景公歸,思,未醒,而得師曠之所謂。“公子尾、公子夏者,景 公之二弟也,甚得齊民,家富貴而民說之,擬於公室,此危吾位者也,今謂我惠民者,使我 與二弟爭民邪?”於是反國發廩粟以賦眾貧,散府餘財以賜孤寡,倉無陳粟,府無餘財,宮 婦不御者出嫁之,七十受祿米,鬻德惠施於民也,已與二弟爭。居二年,二弟出走,公子夏 逃楚,公子尾走晉。
139 外儲說右上: 景公與晏子游於少海,登柏寢之臺而還望其國,曰:“美哉,泱泱乎,堂 堂乎,後世將孰有此?”晏子對曰:“其田成氏乎?”景公曰:“寡人有此國也,而曰田成 氏有之,何也?”晏子對曰:“夫田成氏甚得齊民,其於民也,上之請爵祿行諸大臣,下之 私大斗斛區釜以出貸,小斗斛區釜以收之。殺一牛,取一豆肉,餘以食士。終歲,布帛取二 制焉,餘以衣士。故市木之價不加貴於山,澤之魚鹽龜鱉蠃蚌不加貴於海。君重斂,而田成 氏厚施。齊嘗大飢,道旁餓死者不可勝數也,父子相牽而趨田成氏者不聞不生。故周秦之民 相與歌之曰:謳乎,其己乎苞乎,其往歸田成子乎!《詩》曰:‘雖無德與女,式歌且舞。 ’今田成氏之德,而民之歌舞,民德歸之矣。故曰:其田成氏乎。”公泫然出涕曰:“不亦 悲乎!寡人有國而田成氏有之,今為?藤Q危俊?套?υ唬骸熬蛈鴩峸寣歑?Z之,則近賢 而遠不肖,治其煩亂,緩其刑罰,振貧窮而恤孤寡,行恩惠而給不足,民將歸君,則雖有十 田成氏,其如君何?”
140 外儲說右上: 或曰:景公不知用勢,而師曠、晏子不知除患。夫獵者,託車輿之安,用 六馬之足,使王良佐轡,則身不勞而易及輕獸矣。今釋車輿之利,捐六馬之足與王良之御, 而下走逐獸,則雖樓季之足無時及獸矣,託良馬固車則臧獲有餘。國者、君之車也,勢者、 君之馬也。夫不處勢以禁誅擅愛之臣,而必德厚以與天下齊行以爭民,是皆不乘君之車,不 因馬之利車而下走者也。故曰:景公不知用勢之主也,而師曠、晏子不知除患之臣也。
141 外儲說右上: 子夏曰:“春秋之記臣殺君,子殺父者,以十數矣,皆非一日之積也,有 漸而以至矣。”凡姦者,行久而成積,積成而力多,力多而能殺,故明主蚤絕之。今田常之 為亂,有漸見矣,而君不誅。晏子不使其君禁侵陵之臣,而使其主行惠,故簡公受其禍。故 子夏曰:“善持勢者蚤絕姦之萌。”
142 外儲說右上: 季孫相魯,子路為郈令。魯以五月起眾為長溝,當此之為,子路以其私秩 粟為漿飯,要作溝者於五父之衢而餐之。孔子聞之,使子貢往覆其飯,擊毀其器,曰:“魯 君有民,子奚為乃餐之?”子路怫然怒,攘肱而入請曰:“夫子疾由之為仁義乎?所學於夫 子者仁義也,仁義者,與天下共其所有而同其利者也。今以由之秩粟而餐民,不可何也?” 孔子曰:“由之野也!吾以女知之,女徒未及也,女故如是之不知禮也!女之餐之,為愛之 也。夫禮,天子愛天下,諸侯愛境內,大夫愛官職,士愛其家,過其所愛曰侵。今魯君有民 而子擅愛之,是子侵也,不亦誣乎!”言未卒,而季孫使者至,讓曰:“肥也起民而使之, 先生使弟子令徒役而餐之,將奪肥之民耶?”孔子駕而去魯。以孔子之賢,而季孫非魯君也 ,以人臣之資,假人主之術,蚤禁於未形,而子路不得行其私惠,而害不得生,況人主乎? 以景公之勢而禁田常之侵也,則必無劫弒之患矣。
143 外儲說右上: 太公望東封於齊,齊東海上有居士曰狂矞、華士,昆弟二人者立議曰:“ 吾不臣天子,不友諸侯,耕作而食之,掘井而飲之,吾無求於人也。無上之名,無君之祿, 不事仕而事力。”太公望至於營丘,使吏執殺之以為首誅。周公旦從魯聞之,發急傳而問之 曰:“夫二子,賢者也。今日饗國而殺賢者,何也?”太公望曰:“是昆弟二人立議曰:「 吾不臣天子,不友諸侯,耕作而食之,掘井而飲之,吾無求於人也,無上之名,無君之祿, 不事仕而事力。」彼不臣天子者,是望不得而臣也。不友諸侯者,是望不得而使也。耕作而 食之,掘井而飲之,無求於人者,是望不得以賞罰勸禁也。且無上名,雖知、不為望用;不 仰君祿,雖賢、不為望功。不仕則不治,不任則不忠。且先王之所以使其臣民者,非爵祿則 刑罰也。今四者不足以使之,則望當誰為君乎?不服兵革而顯,不親耕耨而名,又所以教於 國也。今有馬於此,如驥之狀者,天下之至良也。然而驅之不前,卻之不止,左之不左,右 之不右,則臧獲雖賤,不託其足。臧獲之所願託其足於驥者,以驥之可以追利辟害也。今不 為人用,臧獲雖賤,不託其足焉。已自謂以為世之賢士,而不為主用,行極賢而不用於君, 此非明主之所臣也,亦驥之不可左右矣,是以誅之。”
144 外儲說右上: 一曰。太公望東封於齊,海上有賢者狂矞,太公望聞之往請焉,三卻馬於 門而狂矞不報見也,太公望誅之。當是時也,周公旦在魯,馳往止之,比至,已誅之矣。周 公旦曰:“狂矞,天下賢者也,夫子何為誅之?”太公望曰:“狂矞也議不臣天子,不友諸 侯,吾恐其亂法易教也,故以為首誅。今有馬於此,形容似驥也,然驅之不往,引之不前, 雖臧獲不託足以旋其軫也。”
145 外儲說右上: 如耳說衛嗣公,衛嗣公說而太息。左右曰:“公何為不相也?”公曰:“ 夫馬似鹿者而題之千金,然而有百金之馬而無一金之鹿者,馬為人用而鹿不為人用也。今如 耳,萬乘之相也,外有大國之意,其心不在衛,雖辯智,亦不為寡人用,吾是以不相也。”
146 外儲說右上: 薛公之相魏昭侯也,左右有欒子者曰陽胡、潘,其於王甚重,而不為薛公 ,薛公患之。於是乃召與之博,予之人百金,令之昆弟博,俄又益之人二百金。方博有閒, 謁者言客張季之子在門,公怫然怒,撫兵而授謁者曰:“殺之,吾聞季之不為文也。”立有 閒,時季羽在側,曰:“不然。竊聞季為公甚,顧其人陰未聞耳。”乃輟不殺客,而大禮之 曰:“曩者聞季之不為文也,故欲殺之。今誠為文也,豈忘季哉!”告廩獻千石之粟,告府 獻五百金,告騶私廄獻良馬固車二乘,因令奄將宮人之美妾二十人並遺季也。欒子因相謂曰 :“為公者必利,不為公者必害,吾曹何愛不為公?”因私競勸而遂為之。薛公以人臣之勢 ,假人主之術也,而害不得生,況錯之人主乎?夫馴烏者斷其下翎焉,斷其下翎則必恃人而 食,焉得不馴乎?夫明主畜臣亦然,令臣不得不利君之祿,不得無服上之名;夫利君之祿, 服上之名,焉得不服?
147 外儲說右上: 說二
148 外儲說右上: 申子曰:“上明見,人備之;其不明見,人惑之。其知見,人惑之;不知 見,人匿之。其無欲見,人司之;其有欲見,人餌之。故曰:吾無從知之,惟無為可以規之 。”
149 外儲說右上: 一曰。申子曰:“慎而言也,人且知女;慎而行也,人且隨女。而有知見 也,人且匿女;而無知見也,人且意女。女有知也,人且臧女;女無知也,人且行女。故曰 :惟無為可以規之。”
150 外儲說右上: 田子方問唐易鞠曰:“弋者何慎?”對曰:“鳥以數百目視子,子以二目 御之,?又斨?訌[。”田子方曰:“善。子加之弋,我加之國。”鄭長者聞之曰:“田子方 知欲為廩,而未得所以為廩。夫虛無無見者廩也。”
151 外儲說右上: 一曰。齊宣王問弋於唐易子曰:“弋者奚貴?”唐易子曰:“在於謹廩。 ”王曰:“何謂謹廩?”對曰:“鳥以數十目視人,人以二目視鳥,奈何不謹廩也?故曰在 於謹廩也。”王曰:“然則為天下何以為此廩?今人主以二目視一國,一國以萬目視人主, 將何以自為廩乎?”對曰:“鄭長者有言曰:「夫虛靜無為而無見也。」其可以為此廩乎。 ”
152 外儲說右上: 國羊重於鄭君,聞君之惡己也,侍飲,因先謂君曰:“臣適不幸而有過, 願君幸而告之,臣請變更,則臣免死罪矣。”
153 外儲說右上: 客有說韓宣王,宣王說而太息,左右引王之說之以先告客以為德。
154 外儲說右上: 靖郭君之相齊也,王后死,未知所置,乃獻玉珥以知之。
155 外儲說右上: 一曰。薛公相齊,齊威王夫人死,中有十孺子皆貴於王,薛公欲知王所欲 立而請置一人以為夫人,王聽之、則是說行於王而重於置夫人也,王不聽、是說不行而輕於 置夫人也,欲先知王之所欲置以勸王置之,於是為十玉珥而美其一而獻之,王以賦十孺子, 明日坐,視美珥之所在而勸王以為夫人。
156 外儲說右上: 甘茂相秦惠王,惠王愛公孫衍,與之閒有所言,曰:“寡人將相子。”甘 茂之吏道穴聞之,以告甘茂,甘茂入見王,曰:“王得賢相,臣敢再拜賀。”王曰:“寡人 託國於子,安更得賢相?”對曰:“將相犀首。”王曰:“子安聞之?”對曰:“犀首告臣 。”王怒犀首之泄,乃逐之。
157 外儲說右上: 一曰。犀首,天下之善將也,梁王之臣也。秦王欲得之與治天下,犀首曰 :“衍其人臣者也,不敢離主之國。”居期年,犀首抵罪於梁王,逃而入秦,秦王甚善之。 樗里疾,秦之將也,恐犀首之代之將也,鑿穴於王之所常隱語者,俄而王果與犀首計曰:“ 吾欲攻韓,奚如?”犀首曰:“秋可矣。”王曰:“吾欲以國累子,子必勿泄也。”犀首反 走再拜曰:“受命。”於是樗里疾也道穴聽之,矣郎中皆曰:“兵秋起攻韓犀首為將。”於 是日也郎中盡知之,於是月也境內盡知之。王召樗里疾曰:“是何匈匈也,何道出?”樗里 疾曰:“似犀首也。”王曰:“吾無與犀首言也,其犀首何哉?”樗里疾曰:“犀首也羈旅 ,新抵罪,其心孤,是言自嫁於眾。”王曰:“然。”使人召犀首,已逃諸侯矣。
158 外儲說右上: 堂谿公謂昭侯曰:“今有千金之玉卮,通而無當,可以盛水乎?”昭侯曰 :“不可。”“有瓦器而不漏,可以盛酒乎?”昭侯曰:“可。”對曰:“夫瓦器至賤也, 不漏,可以盛酒。雖有乎千金之玉卮,至貴,而無當,漏,不可盛水,則人孰注漿哉?今為 人主而漏其群臣之語,是猶無當之玉卮也,雖有聖智,莫盡其術,為其漏也。”昭侯曰:“ 然。”昭侯聞堂谿公之言,自此之後,欲發天下之大事,未嘗不獨寢,恐夢言而使人知其謀 也。
159 外儲說右上: 一曰。堂谿公見昭侯曰:“今有白玉之卮而無當,有瓦卮而有當,君渴, 將何以飲?”君曰:“以瓦卮。”堂谿公曰:“白玉之卮美,而君不以飲者,以其無當耶? ”君曰:“然。”堂谿公曰:“為人主而漏泄其群臣之語,譬猶玉卮之無當。”堂谿公每見 而出,昭侯必獨臥,惟恐夢言泄於妻妾。
160 外儲說右上: 申子曰:“獨視者謂明,獨聽者謂聰。能獨斷者,故可以為天下主。”
161 外儲說右上: 說三
162 外儲說右上: 宋人有酤酒者,升概甚平,遇客甚謹,為酒甚美,縣幟甚高,著然不售, 酒酸,怪其故,問其所知,問長者楊倩,倩曰:“汝狗猛耶。”曰:“狗猛則酒何故而不售 ?”曰:“人畏焉。或令孺子懷錢挈壺罋而往酤,而狗迓而齕之,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。” 夫國亦有狗,有道之士懷其術而欲以明萬乘之主,大臣為猛狗迎而齕之,此人主之所以蔽脅 ,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。故桓公問管仲“治國最奚患?”對曰:“最患社鼠矣。”公曰: “何患社鼠哉?”對曰:“君亦見夫為社者乎?樹木而塗之,鼠穿其間,掘穴託其中,燻之 則恐焚木,灌之則恐塗阤,此社鼠之所以不得也。今人君之左右,出則為勢重而收利於民, 入則比周而蔽惡於君,內閒主之情以告外,外內為重,諸臣百吏以為富,吏不誅則亂法,誅 之則君不安,據而有之,此亦國之社鼠也。”故人臣執柄而擅禁,明為己者必利,而不為己 者必害,此亦猛狗也。夫大臣為猛狗而齕有道之士矣,左右又為社鼠而閒主之情,人主不覺 ,如此,主焉得無壅,國焉得無亡乎?
163 外儲說右上: 一曰。宋之酤酒者有莊氏者,其酒常美,或使僕往酤莊氏之酒,其狗齕人 ,使者不敢往,乃酤佗家之酒,問曰:“何為不酤莊氏之酒?”對曰:“今日莊氏之酒酸。 ”故曰:不殺其狗則酒酸。
164 外儲說右上: 一曰。桓公問管仲曰:“治國何患?”對曰:“最苦社鼠。夫社木而塗之 ,鼠因自託也。燻之則木焚,灌之則塗阤,此所以苦於社鼠也。今人君左右,出則為勢重以 收利於民,入則比周謾侮蔽惡以欺於君,不誅則亂法,誅之則人主危,據而有之,此亦社鼠 也。”故人臣執柄擅禁,明為己者必利,不為己者必害,亦猛狗也。故左右為社鼠,用事者 為猛狗,則術不行矣。
165 外儲說右上: 堯欲傳天下於舜,鯀諫曰:“不祥哉!孰以天下而傳之於匹夫乎?”堯不 聽,舉兵而誅,殺鯀於羽山之郊。共工又諫曰:“孰以天下而傳之於匹夫乎?”堯不聽,又 舉兵而誅,共工於幽州之都。於是天下莫敢言無傳天下於舜。仲尼聞之曰:“堯之知,舜之 賢,非其難者也。夫至乎誅諫者必傳之舜,乃其難也。”一曰。“不以其所疑敗其所察則難 也。”
166 外儲說右上: 荊莊王有茅門之法曰:“群臣大夫諸公子入朝,馬蹄踐霤者,廷理斬其輈 ,戮其御。”於是太子入朝,馬蹄踐霤,廷理斬其輈,戮其御。太子怒,入為王泣曰:“為 我誅戮廷理。”王曰:“法者所以敬宗廟,尊社稷。故能立法從令尊敬社稷者,社稷之臣也 ,焉可誅也?夫犯法廢令不尊敬社稷者,是臣乘君而下尚校也。臣乘君則主失威,下尚校則 上位危。威失位危,社稷不守,吾將何以遺子孫?”於是太子乃還走,避舍露宿三日,北面 再拜請死罪。
167 外儲說右上: 一曰。楚王急召太子。楚國之法,車不得至於茆門。天雨,廷中有潦,太 子遂驅車至於茆門。廷理曰:“車不得至茆門,非法也。”太子曰:“王召急,不得須無潦 。”遂驅之,廷理舉殳而擊其馬,敗其駕。太子入為王泣曰:“廷中多潦,驅車至茆門,廷 理曰非法也,舉殳擊臣馬,敗臣駕,王必誅之。”王曰:“前有老主而不踰,後有儲主而不 屬,矜矣。是真吾守法之臣也。”乃益爵二級,而開後門出太子。“勿復過。”
168 外儲說右上: 衛嗣君謂薄疑曰:“子小寡人之國以為不足仕,則寡人力能仕子,請進爵 以子為上卿。”乃進田萬頃。薄子曰:“疑之母親疑,以疑為能相萬乘所不窕也。然疑家巫 有蔡嫗者,疑母甚愛信之,屬之家事焉。疑智足以信言家事,疑母盡以聽疑也。然已與疑言 者,亦必復決之於蔡嫗也。故論疑之智能,以疑為能相萬乘而不窕也;論其親,則子母之間 也;然猶不免議之於蔡嫗也。今疑之於人主也,非子母之親也,而人主皆有蔡嫗。人主之蔡 嫗,必其重人也。重人者,能行私者也。夫行私者,繩之外也;而疑之所言,法之內也。繩 之外與法之內,讎也,不相受也。”
169 外儲說右上: 一曰。衛君之晉,謂薄疑曰:“吾欲與子皆行。”薄疑曰:“媼也在中, 請歸與媼計之。衛君自請薄媼,薄媼曰:“疑,君之臣也,君有意從之,甚善。”衛君曰: “吾以請之媼,媼許我矣。”薄疑歸言之媼也,曰:“衛君之愛疑奚與媼?”媼曰:“不如 吾愛子也。”“衛君之賢疑奚與媼也?”曰:“不如吾賢子也。”“媼與疑計家事,已決矣 ,乃請決之於卜者蔡嫗。今衛君從疑而行,雖與疑決計,必與他蔡嫗敗之,如是則疑不得長 為臣矣。”
170 外儲說右上: 夫教歌者,使先呼而詘之,其聲反清徵者乃教之。
171 外儲說右上: 一曰。教歌者,先揆以法,疾呼中宮,徐呼中徵。疾不中宮,徐不中徵, 不可謂教。
172 外儲說右上: 吳起,衛左氏中人也。使其妻織組而幅狹於度,吳子使更之,其妻曰: “諾。”及成,復度之,果不中度,吳子大怒。其妻對曰:“吾始經之而不可更也。”吳子 出之,其妻請其兄而索入,其兄曰:“吳子,為法者也。其為法也,且欲以與萬乘致功,必 先踐之妻妾然後行之,子毋幾索入矣。”其妻之弟又重於衛君,乃因以衛君之重請吳子,吳 子不聽,遂去衛而入荊也。
173 外儲說右上: 一曰。吳起示其妻以組曰:“子為我織組,令之如是。”組已就而效之, 其組異善。起曰:“使子為組,令之如是,而今也異善何也?”其妻曰:“用財若一也,加 務善之。”吳起曰:“非語也。”使之衣歸。其父往請之,吳起曰:“起家無虛言。”
174 外儲說右上: 晉文公問於狐偃曰:“寡人甘肥周於堂,卮酒豆肉集於宮,壺酒不清,生 肉不布,殺一牛遍於國中,一歲之功盡以衣士卒,其足以戰民乎?”狐子曰:“不足。”文 公曰:“吾弛關市之征而緩刑罰,其足以戰民乎?”狐子曰:“不足。”文公曰:“吾民之 有喪資者,寡人親使郎中視事;有罪者赦之;貧窮不足者與之;其足以戰民乎?”狐子對曰 :“不足。此皆所以慎產也。而戰之者,殺之也。民之從公也,為慎產也,公因而迎殺之, 失所以為從公矣。”曰:“然則何如足以戰民乎?”狐子對曰:“令無得不戰。”公曰:“ 無得不戰奈何?”狐子對曰:“信賞必罰,其足以戰。”公曰:“刑罰之極安至?”對曰: “不辟親貴,法行所愛。”文公曰:“善。”明日令田於圃陸,期以日中為期,後期者行軍 法焉。於是公有所愛者曰顛頡後期,吏請其罪,文公隕涕而憂。吏曰:“請用事焉。”遂斬 顛頡之脊,以徇百姓,以明法之信也。而後百姓皆懼曰:“君於顛頡之貴重如彼甚也,而君 猶行法焉,況於我則何有矣?”文公見民之可戰也,於是遂興兵伐原,克之。伐衛,東其畝 ,取五鹿。攻陽,勝虢,伐曹。南圍鄭,反之陴。罷宋圍,還與荊人戰城濮,大敗荊人,返 為踐土之盟,遂成衡雍之義。一舉而八有功。所以然者,無他故異物,從狐偃之謀,假顛頡 之脊也。
175 外儲說右上: 夫痤疽之痛也,非刺骨髓,則煩心不可支也;非如是不能使人以半寸砥石 彈之。今人主之於治亦然,非不知有苦則安;欲治其國,非如是不能聽聖知而誅亂臣。亂臣 者,必重人。重人者,必人主所甚親愛也。人主所甚親愛也者,是同堅白也。夫以布衣之資 ,欲以離人主之堅白、所愛,是以解左髀說右髀者,是身必死而說不行者也。
《外儲說右下》 176 外儲說右下: 一、賞罰共則禁令不行,何以明之,明之以造父、於期。子罕為出彘,田 恆為圃池,故宋君、簡公弒。患在王良、造父之共車,田連、成竅之共琴也。
177 外儲說右下: 二、治強生於法,弱亂生於阿,君明於此,則正賞罰而非仁下也。爵祿生 於功,誅罰生於罪,臣明於此,則盡死力而非忠君也。君通於不仁,臣通於不忠,則可以王 矣。昭襄知主情,而不發五苑;田鮪知臣情,故教田章;而公儀辭魚。
178 外儲說右下: 三、明主者、鑒於外也,而外事不得不成,故蘇代非齊王。人主鑒於士也 ,而居者不適不顯,故潘壽言禹情。人主無所覺悟,方吾知之,故恐同衣於族,而況借於權 乎?吳章知之,故說以佯,而況借於誠乎?趙王惡虎目而壅;明主之道,如周行人之卻衛侯 也。
179 外儲說右下: 四、人主者,守法責成以立功者也。聞有吏雖亂而有獨善之民,不聞有亂 民而有獨治之吏,故明主治吏不治民。說在搖木之本,與引網之綱。故失火之嗇夫,不可不 論也。救火者,吏操壺走火、則一人之用也,操鞭使人、則役萬夫。故所遇術者,如造父之 遇驚馬,牽馬推車則不能進,代御執轡持筴則馬咸騖矣。是以說在椎鍛平夷,榜檠矯直。不 然,敗在淖齒用齊戮閔王,李兌用趙餓主父也。
180 外儲說右下: 五、因事之理則不勞而成,故茲鄭之踞轅而歌以上高梁也。其患在趙簡主 稅吏請輕重,薄疑之言國中飽;簡主喜而府庫虛,百姓餓而姦吏富也。故桓公巡民而管仲省 腐財怨女。不然,則在延陵乘馬不得進,造父過之而為之泣也。
181 外儲說右下: 右經
182 外儲說右下: 說一
183 外儲說右下: 造父御四馬,馳驟周旋而恣欲於馬。恣欲於馬者,擅轡筴之制也。然馬驚 於出彘,而造父不能禁制者,非轡筴之嚴不足也,威分於出彘也。王子於期為駙駕,轡筴不 用而擇欲於馬,擅芻水之利也。然馬過於圃池而駙馬敗者,非芻水之利不足也,德分於圃池 也。故王良、造父,天下之善御者也,然而使王良操左革而叱吒之,使造父操右革而鞭笞之 ,馬不能行十里,共故也。田連、成竅,天下善鼓琴者也,然而田連鼓上,成竅擫下,而不 能成曲,亦共故也。夫以王良、造父之巧,共轡而御不能使馬,人主安能與其臣共權以為治 ?以田連、成竅之巧,共琴而不能成曲,人主又安能與其臣共勢以成功乎?
184 外儲說右下: 一曰。造父為齊王駙駕,渴馬服成,效駕圃中,渴馬見圃池,去車走池, 駕敗。王子於期為趙簡主取道爭千里之表,其始發也,彘伏溝中,王子於期齊轡筴而進之, 彘突出於溝中,馬驚駕敗。
185 外儲說右下: 司城子罕謂宋君曰:“慶賞賜與,民之所喜也,君自行之。殺戮誅罰,民 之所惡也,臣請當之。”宋君曰:“諾。”於是出威令,誅大臣,君曰“問子罕”也。於是 大臣畏之,細民歸之。處期年,子罕殺宋君而奪政。故子罕為出彘以奪其君國。
186 外儲說右下: 簡公在上位,罰重而誅嚴,厚賦斂而殺戮民。田成恆設慈愛,明寬厚。簡 公以齊民為渴馬,不以恩加民,而田成恆以仁厚為圃池也。
187 外儲說右下: 一曰。造父為齊王駙駕,以渴服馬,百日而服成,服成請效駕,齊王王曰 :“效駕於圃中。”造父驅車入圃,馬見圃池而走,造父不能禁。造父以渴服馬久矣,今馬 見池,駻而走,雖造父不能治。今簡公之以法禁其眾久矣,而田成恆利之,是田成恆傾圃池 而示渴民也。
188 外儲說右下: 一曰。王子於期為宋君為千里之逐。已駕,察手吻文。且發矣,驅而前之 ,輪中繩引而卻之,馬掩跡。拊而發之,彘逸出於竇中,馬退而卻,筴不能進前也,馬駻而 走,轡不能正也。
189 外儲說右下: 一曰。司城子罕謂宋君曰:“慶賞賜予者,民之所好也,君自行之。誅罰 殺戮者,民之所惡也,臣請當之。”於是戮細民而誅大臣,君曰“與子罕議之”。居期年, 民知殺生之命制於子罕也,故一國歸焉。故子罕劫宋君而奪其政,法不能禁也。故曰子罕為 出彘,而田成常為圃池也。令王良、造父共車,人操一邊轡而入門閭,駕必敗而道不至也。 令田連、成竅共琴,人撫一絃而揮,則音必敗曲不遂矣。
190 外儲說右下: 說二
191 外儲說右下: 秦昭王有病,百姓里買牛而家為王禱。公孫述出見之,入賀王曰:“百姓 乃皆里買牛為王禱。”王使人問之,果有之。王曰:“訾之人二甲。夫非令而擅禱,是愛寡 人也。夫愛寡人,寡人亦且改法而心與之相循者,是法不立,法不立,亂亡之道也。不如人 罰二甲而復與為治。”
192 外儲說右下: 一曰。秦襄王病,百姓為之禱,病愈,殺牛塞禱。郎中閻遏、公孫衍出見 之曰:“非社臘之時也,奚自殺牛而祠社?”怪而問之。百姓曰:“人主病,為之禱,今病 愈,殺牛塞禱。”閻遏、公孫衍說,見王,拜賀曰:“過堯、舜矣。”王驚曰:“何謂也? ”對曰:“堯、舜,其民未至為之禱也,今王病,而民以牛禱,病愈,殺牛塞禱,故臣竊以 王為過堯、舜也。”王因使人問之何里為之,訾其里正與伍老屯二甲。閻遏、公孫衍媿不敢 言。居數月,王飲酒酣樂,閻遏、公孫衍謂王曰:“前時臣竊以王為過堯、舜,非直敢諛也 。堯、舜病,且其民未至為之禱也。今王病而民以牛禱,病愈,殺牛塞禱。今乃訾其里正與 伍老屯二甲,臣竊怪之。”王曰:“子何故不知於此。彼民之所以為我用者,非以吾愛之為 我用者也,以吾勢之為我用者也。吾釋勢與民相收,若是,吾適不愛,而民因不為我用也, 故遂絕愛道也。”
193 外儲說右下: 秦大饑,應侯請曰:“五苑之草著、蔬菜、橡果、棗栗,足以活民,請發 之。”昭襄王曰:“吾秦法,使民有功而受賞,有罪而受誅。今發五苑之蔬草者,使民有功 與無功俱賞也。夫使民有功與無功俱賞者,此亂之道也。夫發五苑而亂,不如棄棗蔬而治。 ”一曰。“今發五苑之蓏蔬棗栗足以活民,是用民有功與無功爭取也。夫生而亂,不如死而 治,大夫其釋之。”
194 外儲說右下: 田鮪教其子田章曰:“欲利而身,先利而君;欲富而家,先富而國。”
195 外儲說右下: 一曰。田鮪教其子田章曰:“主賣官爵,臣賣智力,故自恃無恃人。”
196 外儲說右下: 公儀休相魯而嗜魚,一國盡爭買魚而獻之,公儀子不受,其弟諫曰:“夫 子嗜魚而不受者何也?”對曰:“夫唯嗜魚,故不受也。夫即受魚,必有下人之色,有下人 之色,將枉於法,枉於法則免於相,雖嗜魚,此不必能自給致我魚,我又不能自給魚。即無 受魚而不免於相,雖嗜魚,我能長自給魚。”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,明於人之為己者不如 己之自為也。
197 外儲說右下: 說三
198 外儲說右下: 子之相燕,貴而主斷。蘇代為齊使燕,王問之曰:“齊王亦何如主也?” 對曰:“必不霸矣。”燕王曰:“何也?”對曰:“昔桓公之霸也,內事屬鮑叔,外事屬管 仲,桓公被髮而御婦人,日遊於市。今齊王不信其大臣。”於是燕王因益大信子之。子之聞 之,使人遺蘇代金百鎰,而聽其所使之。
199 外儲說右下: 一曰。蘇代為秦使燕,見無益子之,則必不得事而還,貢賜又不出,於是 見燕王乃譽齊王。燕王曰:“齊王何若是之賢也!則將必王乎?”蘇代曰:“救亡不暇,安 得王哉?”燕王曰:“何也?”曰:“其任所愛不均。”燕王曰:“其亡何也?”曰:“昔 者齊桓公愛管仲,置以為仲父,內事理焉,外事斷焉,舉國而歸之,故一匡天下,九合諸侯 。今齊任所愛不均,是以知其亡也。”燕王曰:“今吾任子之,天下未之聞也。”於是明日 張朝而聽子之。
200 外儲說右下: 潘壽謂燕王曰:“王不如以國讓子之。人所以謂堯賢者,以其讓天下於許 由,許由必不受也,則是堯有讓許由之名而實不失天下也。今王以國讓子之,子之必不受也 ,則是王有讓子之之名而與堯同行也。”於是燕王因舉國而屬之,子之大重。
201 外儲說右下: 一曰。潘壽,闞者。燕使人聘之。潘壽見燕王曰:“臣恐子之之如益也。 ”王曰:“何益哉?”對曰:“古者禹死,將傳天下於益,啟之人因相與攻益而立啟。今王 信愛子之,將傳國子之,太子之人盡懷印為,子之之人無一人在朝廷者,王不幸棄群臣,則 子之亦益也。”王因收吏璽自三百石以上皆效之子之,子之大重。
202 外儲說右下: 夫人主之所以鏡照者,諸侯之士徒也,今諸侯之士徒皆私門之黨也。人主 之所以自淺娟者,巖穴之士徒也,今巖穴之士徒皆私門之舍人也。是何也?奪褫之資在子之 也。故吳章曰:“人主不佯憎愛人,佯愛人不得復憎也,佯憎人不得復愛也。”
203 外儲說右下: 一曰。燕王欲傳國於子之也,問之潘壽,對曰:“禹愛益,而任天下於益 ,已而以啟人為吏。及老,而以啟為不足任天下,故傳天下於益,而勢重盡在啟也。已而啟 與友黨攻益而奪之天下,是禹名傳天下於益,而實令啟自取之也。此禹之不及堯、舜明矣。 今王欲傳之子之,而吏無非太子之人者也。是名傳之,而實令太子自取之也。”燕王乃收璽 自三百石以上皆效之子之,子之遂重。
204 外儲說右下: 方吾子曰:“吾聞之古禮,行不與同服者同車,不與同族者共家,而況君 人者乃借其權而外其勢乎!”
205 外儲說右下: 吳章謂韓宣王曰:“人主不可佯愛人,一日不可復憎;不可以佯憎人,一 日不可復愛也。故佯憎佯愛之徵見,則諛者因資而毀譽之,雖有明主不能復收,而況於以誠 借人也!”
206 外儲說右下: 趙王遊於圃中,左右以菟與虎而輟,盼然環其眼,王曰:“可惡哉,虎目 也!”左右曰:“平陽君之目可惡過此。見此未有害也,見平陽君之目如此者則必死矣。” 其明日,平陽君聞之,使人殺言者,而王不誅也。
207 外儲說右下: 衛君入朝於周,周行人問其號,對曰:“諸侯辟疆。”周行人卻之曰:“ 諸侯不得與天子同號。”衛君乃自更曰“諸侯燬”而後內之。仲尼聞之曰:“遠哉禁偪,虛 名不以借人,況實事乎!”
208 外儲說右下: 說四
209 外儲說右下: 搖木者一一攝其葉則勞而不遍,左右拊其本而葉遍搖矣。臨淵而搖木,鳥 驚而高,魚恐而下。善張網者引其綱,不一一攝萬目而後得則是勞而難,引其綱而魚已囊矣 。故吏者,民之本綱者也,故聖人治吏不治民。
210 外儲說右下: 救火者,令吏挈壺甕而走火則一人之用也,操鞭箠指麾而趣使人則制萬夫 。是以聖人不親細民,明主不躬小事。
211 外儲說右下: 造父方耨,得有子父乘車過者,馬驚而不行,其子下車牽馬,父子推車請 造父助我推車,造父因收器輟而寄載之,援其子之乘,乃始檢轡持筴,未之用也而馬轡驚矣 。使造父而不能御,雖盡力勞身助之推車,馬猶不肯行也。今身使佚,且寄載,有德於人者 ,有術而御之也。故國者君之車也,勢者君之馬也,無術以御之,身雖勞猶不免亂,有術以 御之,身處佚樂之地,又致帝王之功也。
212 外儲說右下: 椎鍛者所以平不夷也,榜檠者所以矯不直也,聖人之為法也,所以平不夷 矯不直也。
213 外儲說右下: 淖齒之用齊也擢閔王之筋,李兌之用趙也餓殺主父。此二君者皆不能用其 椎鍛榜檠,故身死為戮而為天下笑。
214 外儲說右下: 一曰。入齊則獨聞淖齒而不聞齊王,入趙則獨聞李兌而不聞趙王。故曰: 人主者不操術,則威勢輕而臣擅名。
215 外儲說右下: 一曰。田嬰相齊,人有說王者曰:“終歲之計,王不一以數日之間自聽之 ,則無以知吏之姦邪得失也。”王曰:“善。”田嬰聞之,即遽請於王而聽其計,王將聽之 矣,田嬰令官具押券斗石參升之計,王自聽計,計不勝聽,罷食,後復坐,不復暮食矣。田 嬰復謂曰:“群臣所終歲日夜不敢偷怠之事也,王以一夕聽之,則群臣有為勸勉矣。”王曰 :“諾。”俄而王已睡矣,吏盡揄刀削其押券升石之計。王自聽之,亂乃始生。
216 外儲說右下: 一曰。武靈王使惠文王蒞政,李兌為相,武靈王不以身躬親殺生之柄,故 劫於李兌。
217 外儲說右下: 說五
218 外儲說右下: 茲鄭子引輦上高梁而不能支。茲鄭踞轅而歌,前者止,後者趨,輦乃上。 使茲鄭無術以致人,則身雖絕力至死,輦猶不上也。今身不至勞苦而輦以上者,有術以致人 之故也。
219 外儲說右下: 趙簡主出稅者,吏請輕重,簡主曰:“勿輕勿重。重則利入於上,若輕則 利歸於民,吏無私利而正矣。”薄疑謂趙簡主曰:“君之國中飽。”簡主欣然而喜曰:“何 如焉?”對曰:“府庫空虛於上,百姓貧餓於下,然而姦吏富矣。”
220 外儲說右下: 齊桓公微服以巡民家,人有年老而自養者,桓公問其故,對曰:“臣有子 三人,家貧,無以妻之,傭未反。”桓公歸,以告管仲,管仲曰:“畜積有腐棄之財則人飢 餓,宮中有怨女則民無妻。”桓公曰:“善。”乃論宮中有婦人而嫁之,下令於民曰:“丈 夫二十而室,婦人十五而嫁。”
221 外儲說右下: 一曰。桓公微服而行於民間,有鹿門稷者,行年七十而無妻,桓公問管仲 曰:“有民老而無妻者乎?”管仲曰:“有鹿門稷者,行年七十矣而無妻”桓公曰:“何以 令之有妻?”管仲曰:“臣聞之,上有積財則民臣必匱乏於下,宮中有怨女則有老而無妻者 。”桓公曰:“善。”令於宮中女子未嘗御出嫁之,乃令男子年二十而室,女年十五而嫁。 則內無怨女,外無曠夫。
222 外儲說右下: 延陵卓子乘蒼龍挑文之乘,鉤飾在前,錯錣在後,馬欲進則鉤飾禁之,欲 退則錯錣貫之,馬因旁出。造父過而為之泣涕曰:“古之治人亦然矣。夫賞所以勸之而毀存 焉,罰所以禁之而譽加焉,民中立而不知所由,此亦聖人之所為泣也。”
223 外儲說右下: 一曰。延陵卓子乘蒼龍與翟文之乘,前則有錯飾,後則有利錣,進則引之 ,退則筴之,馬前不得進,後不得退,遂避而逸,因下抽刀而刎其腳。造父見之、泣,終日 不食,因仰天而歎曰:“筴所以進之也,錯飾在前;引所以退之也,利錣在後。今人主以其 清潔也進之,以其不適左右也退之,以其公正也譽之,以其不聽從也廢之,民懼,中立而不 知所由,此聖人之所為泣也。”
《難一》 1 難一: 晉文公將與楚人戰,召舅犯問之,曰:“吾將與楚人戰,彼眾我寡,為之奈何?” 舅犯曰:“臣聞之,繁禮君子,不厭忠信;戰陣之閒,不厭詐偽。君其詐之而已矣。”文公 辭舅犯,因召雍季而問之,曰:“我將與楚人戰,彼眾我寡,為之奈何?”雍季對曰:“焚 林而田,偷取多獸,後必無獸;以詐遇民,偷取一時,後必無復。”文公曰:“善。”辭雍 季,以舅犯之謀與楚人戰以敗之。歸而行爵,先雍季而後舅犯。群臣曰:“城濮之事,舅犯 謀也,夫用其言而後其身可乎?”文公曰:“此非君所知也。夫舅犯言,一時之權也;雍季 言,萬世之利也。”仲尼聞之,曰:“文公之霸也宜哉!既知一時之權,又知萬世之利。”
2 難一: 或曰:雍季之對,不當文公之問。凡對問者,有因問小大緩急而對也,所問高大而 對以卑狹,則明主弗受也。今文公問以少遇眾,而對曰“後必無復”,此非所以應也。且文 公不知一時之權,又不知萬世之利。戰而勝,則國安而身定,兵強而威立,雖有後復,莫大 於此,萬世之利,奚患不至?戰而不勝,則國亡兵弱,身死名息,拔拂今日之死不及,安暇 待萬世之利?待萬世之利在今日之勝,今日之勝在詐於敵,詐敵,萬世之利而已。故曰:雍 季之對不當文公之問。且文公又不知舅犯之言,舅犯所謂不厭詐偽者,不謂詐其民,請詐其 敵也。敵者,所伐之國也,後雖無復,何傷哉?文公之所以先雍季者,以其功耶?則所以勝 楚破軍者,舅犯之謀也;以其善言耶?則雍季乃道其後之無復也,此未有善言也。舅犯則以 兼之矣。舅犯曰“繁禮君子,不厭忠信”者,忠、所以愛其下也,信、所以不欺其民也。夫 既以愛而不欺矣,言孰善於此?然必曰出於詐偽者,軍旅之計也。舅犯前有善言,後有戰勝 ,故舅犯有二功而後論,雍季無一焉而先賞。“文公之霸,不亦宜乎,”仲尼不知善賞也。
3 難一: 歷山之農者侵畔,舜往耕焉,期年,甽畝正。河濱之漁者爭坻,舜往漁焉,期年, 而讓長。東夷之陶者器苦窳,舜往陶焉,期年而器牢。仲尼歎曰:“耕、漁與陶,非舜官也 ,而舜往為之者,所以救敗也。舜其信仁乎!乃躬藉處苦而民從之,故曰:聖人之德化乎! ”
4 難一: 或問儒者曰:“方此時也,堯安在?”其人曰:“堯為天子。”“然則仲尼之聖堯 奈何?聖人明察在上位,將使天下無姦也。今耕漁不爭,陶器不窳,舜又何德而化?舜之救 敗也,則是堯有失也;賢舜則去堯之明察,聖堯則去舜之德化;不可兩得也。楚人有鬻楯與 矛者,譽之曰:「吾楯之堅,莫能陷也。」又譽其矛曰:「吾矛之利,於物無不陷也。」或 曰:「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?」其人弗能應也。夫不可陷之楯與無不陷之矛,不可同世而 立。今堯、舜之不可兩譽,矛楯之說也。且舜救敗,期年已一過,三年已三過,舜有盡,壽 有盡,天下過無已者,以有盡逐無已,所止者寡矣。賞罰使天下必行之,令曰:「中程者賞 ,弗中程者誅。」令朝至暮變,暮至朝變,十日而海內畢矣,奚待期年?舜猶不以此說堯令 從己,乃躬親,不亦無術乎?且夫以身為苦而後化民者,堯、舜之所難也;處勢而驕下者, 庸主之所易也。將治天下,釋庸主之所易,道堯、舜之所難,未可與為政也。”
5 難一: 管仲有病,桓公往問之,曰:“仲父病,不幸卒於大命,將奚以告寡人?”管仲曰 :“微君言,臣故將謁之。願君去豎刁,除易牙,遠衛公子開方。易牙為君主味,君惟人肉 未嘗,易牙烝其子首而進之;夫人情莫不愛其子,今弗愛其子,安能愛君?君妒而好內,豎 刁自宮以治內,人情莫不愛其身,身且不愛,安能愛君?聞開方事君十五年,齊、衛之間不 容數日行,棄其母久宦不歸,其母不愛,安能愛君?臣聞之:「矜偽不長,蓋虛不久。」願 君去此三子者也。”管仲卒死,桓公弗行,及桓公死,蟲出尸不葬。
6 難一: 或曰:管仲所以見告桓公者,非有度者之言也。所以去豎刁、易牙者,以不愛其身 ,適君之欲也。曰“不愛其身,安能愛君”,然則臣有盡死力以為其主者,管仲將弗用也。 曰“不愛其死力,安能愛君”,是君去忠臣也。且以不愛其身,度其不愛其君,是將以管仲 之不能死公子糾度其不死桓公也,是管仲亦在所去之域矣。明主之道不然,設民所欲以求其 功,故為爵祿以勸之;設民所惡以禁其姦,故為刑罰以威之。慶賞信而刑罰必,故君舉功於 臣,而姦不用於上,雖有豎刁,其奈君何?且臣盡死力以與君市,君垂爵祿以與臣市,君臣 之際,非父子之親也,計數之所出也。君有道,則臣盡力而姦不生;無道,則臣上塞主明而 下成私。管仲非明此度數於桓公也,使去豎刁,一豎刁又至,非絕姦之道也。且桓公所以身 死蟲流出尸不葬者,是臣重也;臣重之實,擅主也。有擅主之臣,則君令不下究,臣情不上 通,一人之力能隔君臣之間,使善敗不聞,禍福不通,故有不葬之患也。明主之道,一人不 兼官,一官不兼事。卑賤不待尊貴而進,論,大臣不因左右而見。百官修通,群臣輻湊。有 賞者君見其功,有罰者君知其罪。見知不悖於前,賞罰不弊於後,安有不葬之患?管仲非明 此言於桓公也,使去三子,故曰管仲無度矣。
7 難一: 襄子圍於晉陽中,出圍,賞有功者五人,高赫為賞首。張孟談曰:“晉陽之事,赫 無大功,今為賞首何也?”襄子曰:“晉陽之事,寡人國家危,社稷殆矣。吾群臣無有不驕 侮之意者,惟赫子不失君臣之禮,是以先之。”仲尼聞之曰:“善賞哉襄子!賞一人而天下 為人臣者莫敢失禮矣。”
8 難一: 或曰:仲尼不知善賞矣。夫善賞罰者,百官不敢侵職,群臣不敢失禮。上設其法, 而下無姦詐之心,如此,則可謂善賞罰矣。使襄子於晉陽也,令不行,禁不止,是襄子無國 ,晉陽無君也,尚誰與守哉?今襄子於晉陽也,知氏灌之,臼灶生龜,而民無反心,是君臣 親也;襄子有君臣親之澤,操令行禁止之法,而猶有驕侮之臣,是襄子失罰也。為人臣者, 乘事而有功則賞。今赫僅不驕侮而襄子賞之,是失賞也。明主賞不加於無功,罰不加於無罪 。今襄子不誅驕侮之臣,而賞無功之赫,安在襄子之善賞也?故曰仲尼不知善賞。
9 難一: 晉平公與群臣飲,飲酣,乃喟然歎曰:“莫樂為人君!惟其言而莫之違。”師曠侍 坐於前,援琴撞之,公披衽而避,琴壞於壁。公曰:“太師誰撞?”師曠曰:“今者有小人 言於側者,故撞之。”公曰:“寡人也。”師曠曰:“啞!是非君人者之言也。”左右請除 之。公曰:“釋之,以為寡人戒。”
10 難一: 或曰:平公失君道,師曠失臣禮。夫非其行而誅其身,君之於臣也;非其行則陳 其言,善諫不聽則遠其身者,臣之於君也。今師曠非平公之行,不陳人臣之諫,而行人主之 誅,舉琴而親其體,是逆上下之位,而失人臣之禮也。夫為人臣者,君有過則諫,諫不聽則 輕爵祿以待之,此人臣之禮義也。今師曠非平公之過,舉琴而親其體,雖嚴父不加於子,而 師曠行之於君,此大逆之術也。臣行大逆,平公喜而聽之,是失君道也。故平公之跡,不可 明也,使人主過於聽而不悟其失。師曠之行亦不可明也,使姦臣襲極諫而飾弒君之道。不可 謂兩明,此為兩過。故曰:平公失君道,師曠亦失臣禮矣。
11 難一: 齊桓公時,有處士曰小臣稷,桓公三往而弗得見。桓公曰:“吾聞布衣之士,不 輕爵祿,無以易萬乘之主;萬乘之主,不好仁義,亦無以下布衣之士。”於是五往乃得見之 。
12 難一: 或曰:桓公不知仁義。夫仁義者,憂天下之害,趨一國之患,不避卑辱謂之仁義 。故伊尹以中國為亂,道為宰于湯;百里奚以秦為亂,道為虜于穆公;皆憂天下之害,趨一 國之患,不辭卑辱,故謂之仁義。今桓公以萬乘之勢,下匹夫之士,將欲憂齊國,而小臣不 行,見小臣之忘民也,忘民不可謂仁義。仁義者,不失人臣之禮,不敗君臣之位者也。是故 四封之內,執會而朝名曰臣,臣吏分職受事名曰萌。今小臣在民萌之眾,而逆君上之欲,故 不可謂仁義。仁義不在焉,桓公又從而禮之。使小臣有智能而遁桓公,是隱也,宜刑;若無 智能而虛驕矜桓公,是誣也,宜戮;小臣之行,非刑則戮。桓公不能領臣主之理,而禮刑戮 之人,是桓公以輕上侮君之俗教於齊國也,非所以為治也。故曰:桓公不知仁義。
13 難一: 靡笄之役,韓獻子將斬人,郤獻子聞之,駕往救之,比至,則已斬之矣。郤子因 曰:“胡不以徇?”其僕曰:“曩不將救之乎?”郤子曰:“吾敢不分謗乎?”
14 難一: 或曰:郤子言不可不察也,非分謗也。韓子之所斬也,若罪人則不可救,救罪人 ,法之所以敗也,法敗則國亂;若非罪人,則勸之以徇,勸之以徇,是重不辜也,重不辜, 民所以起怨者也,民怨則國危。郤子之言,非危則亂,不可不察也。且韓子之所斬若罪人, 郤子奚分焉?斬若非罪人,則已斬之矣,而郤子乃至,是韓子之謗已成,而郤子且後至也。 夫郤子曰“以徇”,不足以分斬人之謗,而又生徇之謗。是子言分謗也?昔者紂為炮烙,崇 侯、惡來又曰斬涉者之脛也,奚分於紂之謗?且民之望於上也甚矣,韓子弗得,且望郤子之 得之也;今郤子俱弗得,則民絕望於上矣,故曰:郤子之言非分謗也,益謗也。且郤子之往 救罪也,以韓子為非也,不道其所以為非,而勸之“以徇”,是使韓子不知其過也。夫下使 民望絕於上,又使韓子不知其失,吾未得郤子之所以分謗者也。
15 難一: 桓公解管仲之束縛而相之。管仲曰:“臣有寵矣,然而臣卑。”公曰:“使子立 高、國之上。”管仲曰:“臣貴矣,然而臣貧。”公曰:“使子有三歸之家。”管仲曰:“ 臣富矣,然而臣疏。”於是立以為仲父。霄略曰:“管仲以賤為不可以治國,故請高、國之 上;以貧為不可以治富,故請三歸;以疏為不可以治親,故處仲父。管仲非貪,以便治也。 ”
16 難一: 或曰:今使臧獲奉君令詔卿相,莫敢不聽,非卿相卑而臧獲尊也,主令所加,莫 敢不從也。今使管仲之治,不緣桓公,是無君也,國無君不可以為治。若負桓公之威,下桓 公之令,是臧獲之所以信也,奚待高、國、仲父之尊而後行哉?當世之行事都丞之下徵令者 ,不辟尊貴,不就卑賤。故行之而法者,雖巷伯信乎卿相;行之而非法者,雖大吏詘乎民萌 。今管仲不務尊主明法,而事增寵益爵,是非管仲貪欲富貴,必闇而不知術也。故曰:管仲 有失行,霄略有過譽。
17 難一: 韓宣王問於樛留:“吾欲兩用公仲、公叔其可乎?”樛留對曰:“昔魏兩用樓、 翟而亡西河,楚兩用昭、景而亡鄢、郢,今君兩用公仲、公叔,此必將爭事而外市,則國必 憂矣。”
18 難一: 或曰:昔者齊桓公兩用管仲、鮑叔,成湯兩用伊尹、仲虺。夫兩用臣者國之憂, 則是桓公不霸,成湯不王也。湣王一用淖齒而手死乎東廟,主父一用李兌,減食而死。主有 術,兩用不為患;無術,兩用則爭事而外市,一則專制而劫弒。今留無術以規上,使其主去 兩用一,是不有西河、鄢、郢之憂,則必有身死減食之患。是樛留未有善以知言也。
《難二》 1 難二: 景公過晏子曰︰“子宮小,近市,請徙子家豫章之圃。”晏子再拜而辭曰:“且嬰 家貧,待市食,而朝暮趨之,不可以遠。”景公笑曰:“子家習市,識貴賤乎?”是時景公 繁於刑,晏子對曰:“踴貴而屨賤。”景公曰:“何故?”對曰:“刑多也。”景公造然變 色曰:“寡人其暴乎!”於是損刑五。
2 難二: 或曰:晏子之貴踴,非其誠也,欲便辭以止多刑也,此不察治之患也。夫刑當無多 ,不當無少,無以不當聞,而以太多說,無術之患也。敗軍之誅以千百數,猶北不止。即治 亂之刑如恐不勝,而姦尚不盡。今晏子不察其當否,而以太多為說,不亦妄乎!夫惜草茅者 耗禾穗,惠盜賊者傷良民。今緩刑罰,行寬惠,是利姦邪而害善人也,此非所以為治也。
3 難二: 齊桓公飲酒醉,遺其冠,恥之,三日不朝。管仲曰:“此非有國之恥也,公胡其不 雪之以政?”公曰:“胡其善。”因發倉囷,賜貧窮;論囹圄,出薄惱。處三日而民歌之曰 :“公胡不復遺冠乎!”
4 難二: 或曰:管仲雪桓公之恥於小人,而生桓公之恥於君子矣。使桓公發倉囷而賜貧窮, 論囹圄而出薄惱,非義也,不可以雪恥使之而義也。桓公宿義,須遺冠而後行之,則是桓公 行義,非為遺冠也。是雖雪遺冠之恥於小人,而亦遺義之恥於君子矣。且夫發囷倉而賜貧窮 者,是賞無功也;論囹圄而出薄惱者,是不誅過也。夫賞無功則民偷幸而望於上,不誅過則 民不懲而易為非,此亂之本也,安可以雪恥哉?
5 難二: 昔者文王侵孟、克莒、舉酆,三舉事而紂惡之,文王乃懼,請入洛西之地、赤壤之 國、方千里以請解炮烙之刑,天下皆說。仲尼聞之曰:“仁哉文王!輕千里之國而請解炮烙 之刑。智哉文王!出千里之地而得天下之心。”
6 難二: 或曰:仲尼以文王為智也,不亦過乎!夫智者知禍難之地而辟之者也,是以身不及 於患也。使文王所以見惡於紂者,以其不得人心耶?則雖索人心以解惡可也。紂以其大得人 心而惡之,己又輕地以收人心,是重見疑也。固其所以桎梏囚於羑里也。鄭長者有言:“體 道,無為、無見也。”此最宜於文王矣,不使人疑之也。仲尼以文王為智,未及此論也。
7 難二: 晉平公問叔向曰:“昔者齊桓公九合諸侯,一匡天下,不識臣之力也?君之力也? ”叔向對曰:“管仲善制割,賓胥無善削縫,隰朋善純緣,衣成,君舉而服之,亦臣之力也 ,君何力之有?”師曠伏琴而笑之。公曰:“太師奚笑也?”師曠對曰:“臣笑叔向之對君 也。凡為人臣者,猶炮宰和五味而進之君,君弗食,孰敢強之也。臣請譬之:君者、壤地也 ,臣者、草木也,必壤地美然後草木碩大,亦君之力也,臣何力之有?”
8 難二: 或曰:叔向、師曠之對皆偏辭也。夫一匡天下,九合諸侯,美之大者也,非專君之 力也,又非專臣之力也。昔者宮之奇在虞,僖負眾在曹,二臣之智,言中事,發中功,虞、 曹俱亡者何也?此有其臣而無其君者也。且蹇叔處干而干亡,處秦而秦霸,非蹇叔愚於干而 智於秦也,此有君與無臣也。向曰“臣之力也”不然矣。昔者桓公宮中二市,婦閭二百,被 髮而御婦人,得管仲為五伯長,失管仲得豎刁,而身死,蟲流出尸不葬。以為非臣之力也, 且不以管仲為霸;以為君之力也,且不以豎刁為亂。昔者晉文公慕於齊女而亡歸,咎犯極諫 ,故使反晉國。故桓公以管仲合,文公以舅犯霸,而師曠曰“君之力也”又不然矣。凡五霸 所以能成功名於天下者,必君臣俱有力焉。故曰:叔向、師曠之對皆偏辭也。
9 難二: 齊桓公之時,晉客至,有司請禮,桓公曰“告仲父”者三。而優笑曰:“易哉為君 ,一曰仲父,二曰仲父。”桓公曰:“吾聞君人者勞於索人,佚於使人。吾得仲父已難矣, 得仲父之後,何為不易乎哉!”
10 難二: 或曰:桓公之所應優,非君人者之言也。桓公以君人為勞於索人,何索人為勞哉 ?伊尹自以為宰干湯,百里奚自以為虜干穆公,虜所辱也,宰所羞也,蒙羞辱而接君上,賢 者之憂世急也;然則君人者無道賢而已矣,索賢不為人主難。且官職所以任賢也,爵祿所以 賞功也,設官職,陳爵祿,而士自至,君人者奚其勞哉!使人又非所佚也,人主雖使人必以 度量準之,以刑名參之,以事;遇於法則行,不遇於法則止;功當其言則賞,不當則誅;以 刑名收臣,以度量準下;此不可釋也,君人者焉佚哉?索人不勞,使人不佚,而桓公曰“勞 於索人,佚於使人”者,不然。且桓公得管仲又不難,管仲不死其君而歸桓公,鮑叔輕官讓 能而任之,桓公得管仲又不難明矣。已得管仲之後,奚遽易哉!管仲非周公旦,周公旦假為 天子七年,成王壯,授之以政,非為天下計也,為其職也。夫不奪子而行天下者,必不背死 君而事其讎,背死君而事其讎者,必不難奪子而行天下,不難奪子而行天下者,必不難奪其 君國矣。管仲,公子糾之臣也,謀殺桓公而不能,其君死而臣桓公,管仲之取舍非周公旦未 可知也。若使管仲大賢也,且為湯、武,湯、武,桀、紂之臣也,桀、紂作亂,湯、武奪之 ,今桓公以易居其上,是以桀、紂之行居湯、武之上,桓公危矣。若使管仲不肖人也,且為 田常,田常,簡公之臣也,而弒其君,今桓公以易居其上,是以簡公之易居田常之上也,桓 公又危矣。管仲非周公旦以明矣,然為湯、武與田常未可知也,為湯、武有桀、紂之危,為 田常有簡公之亂也。已得仲父之後,桓公奚遽易哉!若使桓公之任管仲必知不欺己也,是知 不欺主之臣也;然雖知不欺主之臣,今桓公以任管仲之專借豎刁、易牙,蟲流出尸而不葬, 桓公不知臣欺主與不欺主已明矣,而任臣如彼其專也,故曰:桓公闇主。
11 難二: 李兌治中山,苦陘令上計而入多。李兌曰:“語言辨,聽之說,不度於義,謂之 窕言。無山林澤谷之利而入多者,謂之窕貨。君子不聽窕言,不受窕貨,子姑免矣。”
12 難二: 或曰:李子設辭曰:“夫言語辨,聽之說,不度於義者,謂之窕言。”辯、在言 者,說、在聽者,言非聽者也。所謂不度於義,非謂聽者必謂所聽也。聽者非小人則君子也 ,小人無義必不能度之義也,君子度之義必不肯說也。夫曰“言語辨,聽之說,不度於義” 者,必不誠之言也。入多之為窕貨也,未可遠行也。李子之姦弗蚤禁,使至於計,是遂過也 。無術以知而入多,入多者,穰也,雖倍入將奈何!舉事慎陰陽之和,種樹節四時之適,無 早晚之失,寒溫之災,則入多。不以小功妨大務,不以私欲害人事,丈夫盡於耕農,婦人力 於織紝,則入多。務於畜養之理,察於土地之宜,六畜遂,五穀殖,則入多。明於權計,審 於地形、舟車機械之利,用力少致功大,則入多。利商市關梁之行,能以所有致所無,客商 歸之,外貨留之,儉於財用,節於衣食,宮室器械,周於資用,不事玩好,則入多。入多、 皆人為也。若天事、風雨時,寒溫適,土地不加大,而有豐年之功,則入多。人事、天功, 二物者皆入多,非山林澤谷之利也。夫無山林澤谷之利入多,因謂之窕貨者,無術之言也。
13 難二: 趙簡子圍衛之郛郭,犀楯、犀櫓立於矢石之所不及,鼓之而士不起,簡子投枹曰 :“烏乎!吾之士數弊也。”行人燭過免冑而對曰:“臣聞之,亦有君之不能耳,士無弊者 。昔者吾先君獻公并國十七,服國三十八,戰十有二勝,是民之用也。獻公沒,惠公即位, 淫衍暴亂,身好玉女,秦人恣侵,去絳十七里,亦是人之用也。惠公沒,文公授之,圍衛、 取鄴,城濮之戰,五敗荊人,取尊名於天下,亦此人之用也。亦有君不能耳,士無弊也。” 簡子乃去楯、櫓立矢石之所及,鼓之而士乘之,戰大勝。簡子曰:“與吾得革車千乘,不如 聞行人燭過之一言也。”
14 難二: 或曰:行人未有以說也,乃道惠公以此人是敗,文公以此人是霸,未見所以用人 也;簡子未可以速去楯、櫓也。嚴親在圍,輕犯矢石,孝子之所愛親也。孝子愛親,百數之 一也。今以為身處危而人尚可戰,是以百族之子於上皆若孝子之愛親也,是行人之誣也。好 利惡害,夫人之所有也。賞厚而信,人輕敵矣;刑重而必,失人不北矣。長行徇上,數百不 一失。喜利畏罪,人莫不然。將眾者不出乎莫不然之數,而道乎百無一人之行,行人未知用 眾之道也。
《難三》 1 難三: 魯穆公問於子思曰:“吾聞龐撊氏之子不孝,其行奚如?”子思對曰:“君子尊賢 以崇德,舉善以觀民。若夫過行,是細人之所識也,臣不知也。”子思出,子服厲伯入見, 問龐撊氏子,子服厲伯對曰:“其過三,皆君之所未嘗聞。”自是之後,君貴子思而賤子服 厲伯也。
2 難三: 或曰:魯之公室,三世劫於季氏,不亦宜乎!明君求善而賞之,求姦而誅之,其得 之一也。故以善聞之者,以說善同於上者也;以姦聞之者,以惡姦同於上者也;此宜賞譽之 所力也。不以姦聞,是異於上而下比周於姦者也,此宜毀罰之所及也。今子思不以過聞,而 穆公貴之,厲伯以姦聞而穆公賤之,人情皆喜貴而惡賤,故季氏之亂成而不上聞,此魯君之 所以劫也。且此亡王之俗,取、魯之民所以自美,而穆公獨貴之,不亦倒乎!
3 難三: 文公出亡,獻公使寺人披攻之蒲城,披斬其袪,文公奔翟。惠公即位,又使攻之惠 竇,不得也。及文公反國,披求見。公曰:“蒲城之役,君令一宿,而汝即至;惠竇之難, 君令三宿,而汝一宿,何其速也?”披對曰:“君令不二,除君之惡,惟恐不堪,蒲人、翟 人余何有焉?今公即位,其無蒲、翟乎!且桓公置射鉤而相管仲。”君乃見之。
4 難三: 或曰:齊、晉絕祀,不亦宜乎!桓公能用管仲之功而忘射鉤之怨,文公能聽寺人之 言而棄斬袪之罪,桓公、文公能容二子者也。後世之君,明不及二公;後世之臣,賢不如二 子。以不忠之臣事不明之君。君不知,則有燕操、子罕、田常之賊;知之,則以管仲、寺人 自解。君必不誅,而自以為有桓、文之德,是臣讎而明不能燭,多假之資。自以為賢而不戒 ,則雖無後嗣,不亦可乎!且寺人之言也,直飾君令而不貳者,則是貞於君也。死君後生臣 不愧而復為貞,今惠公朝卒而暮事文公,寺人之不貳何如?
5 難三: 人有設桓公隱者曰:“一難,二難,三難,何也?”桓公不能對,以告管仲。管仲 對曰:“一難也、近優而遠士。二難也、去其國而數之海。三難也、君老而晚置太子。”桓 公曰:“善。”不擇日而廟禮太子。
6 難三: 或曰:管仲之射隱不得也。士之用不在近遠。而俳優侏儒,固人主之所與燕也。則 近優而遠士,而以為治,非其難者也。夫處勢而不能用其有,而悖不去國,是以一人之力禁 一國。以一人之力禁一國者,少能勝之。明能照遠姦而見隱微,必行之令,雖遠於海,內必 無變;然則去國之海而不劫殺,非其難者也。楚成王置商臣以為太子,又欲置公子職,商臣 作難,遂弒成王。公子宰,周太子也,公子根有寵,遂以東州反,分而為兩國。此皆非晚置 太子之患也。夫分勢不二,庶孽卑,寵無藉,雖處大臣,晚置太子可也;然則晚置太子,庶 孽不亂,又非其難也。物之所謂難者;必借人成勢而勿使侵害己,可謂一難也。貴妾不使二 后,二難也。愛孽不使危正適,專聽一臣而不敢隅君,此則可謂三難也。
7 難三: 葉公子高問政於仲尼,仲尼曰:“政在悅近而來遠。”哀公問政於仲尼,仲尼曰: “政在選賢。”齊景公問政於仲尼,仲尼曰:“政在節財。”三公出,子貢問曰:“三公問 夫子政一也,夫子對之不同,何也?”仲尼曰:“葉都大而國小,民有背心,故曰政在悅近 而來遠。魯哀公有大臣三人,外障距諸侯四鄰之士,內比周而以愚其君,使宗廟不掃除,社 稷不血食者,必是三臣也,故曰政在選賢。齊景公築雍門,為路寢,一朝而以三百乘之家賜 者三,故曰政在節財。”
8 難三: 或曰:仲尼之對,亡國之言也。葉民有倍心,而說之悅近而來遠,則是教民懷惠。 惠之為政,無功者受賞,而有罪者免,此法之所以敗也。法敗而政亂,以亂政治敗民,未見 其可也。且民有倍心者,君上之明有所不及也。不紹葉公之明,而使之悅近而來遠,是舍吾 勢之所能禁而使與不行惠以爭民,非能持勢者也。夫堯之賢,六王之冠也,舜一從而咸包, 而堯無天下矣。有人無術以禁下,恃為舜而不失其民,不亦無術乎!明君見小姦於微,故民 無大謀;行小誅於細,故民無大亂;此謂圖難於其所易也,為大者於其所細也。今有功者必 賞,賞者不得君,力之所致也;有罪者必誅,誅者不怨上,罪之所生也。民知誅罰之皆起於 身也,故疾功利於業,而不受賜於君。“太上、下智有之。”此言太上之下民無說也,安取 懷惠之民?上君之民無利害,說以悅近來遠,亦可舍己。哀公有臣外障距內比周以愚其君, 而說之以選賢,此非功伐之論也,選其心之所謂賢者也。使哀公知三子外障距內比周也,則 三子不一日立矣。哀公不知選賢,選其心之所謂賢,故三子得任事。燕子噲賢子之而非孫卿 ,故身死為僇。夫差智太宰嚭而愚子胥,故滅於越。魯君不必知賢,而說以選賢,是使哀公 有夫差、燕噲之患也。明君不自舉臣,臣相進也;不自賢,功自徇也。論之於任,試之於事 ,課之於功。故群臣公政而無私,不隱賢,不進不肖,然則人主奚勞於選賢?景公以百乘之 家賜,而說以節財,是使景公無術使智君之侈,而獨儉於上,未免於貧也。有君以千里養其 口腹,則雖桀、紂不侈焉。齊國方三千里,而桓公以其半自養,是侈於桀、紂也,然而能為 五霸冠者,知侈儉之地也。為君不能禁下而自禁者謂之劫,不能飾下而自飾者謂之亂,不節 下而自節者謂之貧。明君使人無私,以詐而食者禁;力盡於事,歸利於上者必聞,聞者必賞 ;污穢為私者必知,知者必誅。然故忠臣盡忠於方公,民士竭力於家,百官精剋於上,侈倍 景公,非國之患也。然則說之以節財,非其急者也。夫對三公一言而三公可以無患,知下之 謂也。知下明則禁於微,禁於微則姦無積,姦無積則無比周。無比周則公私分,公私分則朋 黨散,朋黨散則無外障距內比周之患。知下明則見精沐,見精沐則誅賞明,誅賞明則國不貧 ,故曰一對而三公無患,知下之謂也。
9 難三: 鄭子產晨出,過東匠之閭,聞婦人之哭,撫其御之手而聽之。有閒,遣吏執而問之 ,則手絞其夫者也。異日,其御問曰:“夫子何以知之?”子產曰:“其聲懼。凡人於其親 愛也,始病而憂,臨死而懼,已死而哀。今哭已死不哀而懼,是以知其有姦也。”
10 難三: 或曰:子產之治,不亦多事乎?姦必待耳目之所及而後知之,則鄭國之得姦者寡 矣。不任典成之吏,不察參伍之政,不明度量,恃盡聰明,勞智慮,而以知姦,不亦無術乎 ?且夫物眾而智寡,寡不勝眾,智不足以遍知物,故因物以治物。下眾而上寡,寡不勝眾, 者言君不足以遍知臣也,故因人以知人。是以形體不勞而事治,智慮不用而姦得。故宋人語 曰:“一雀過羿,羿必得之,則羿誣矣。以天下為之羅,則雀不失矣。”夫知姦亦有大羅, 不失其一而已矣。不修其理,而以己之胸察為之弓矢,則子產誣矣。老子曰:“以智治國, 國之賊也。”其子產之謂矣。
11 難三: 秦昭王問於左右曰:“今時韓、魏孰與始強?”左右對曰:“弱於始也。”“今 之如耳、魏齊孰與曩之孟常、芒卯?”對曰:“不及也。”王曰:“孟常、芒卯率強韓、魏 猶無奈寡人何也!”左右對曰:“甚然!”中期推琴而對曰:“王之料天下過矣!夫六晉之 時,知氏最強,滅范、中行而從韓、魏之兵以伐趙,灌以晉水,城之未沈者三板。知伯出, 魏宣子御,韓康子為驂乘,知伯曰:“始吾不知水可以滅人之國,吾乃今知之。汾水可以灌 安邑,絳水可以灌平陽。”魏宣子肘韓康子,康子踐宣子之足,肘足接乎車上,而知氏分於 晉陽之下。今足下雖強,未若知氏;韓、魏雖弱,未至如其在晉陽之下也。此天下方用肘足 之時,願王勿易之也。”
12 難三: 或曰:昭王之問也有失,左右中期之對也有過。凡明主之治國也,任其勢。勢不 可害,則雖強天下無奈何也,而況孟常、芒卯、韓、魏能奈我何!其勢可害也,則不肖如如 耳、魏齊,及韓、魏猶能害之。然則害與不侵,在自恃而已矣,奚問乎?自恃其不可侵,則 強與弱奚其擇焉?失在不自恃,而問其奈何也,其不侵也幸矣!申子曰:“失之數而求之信 則疑矣,”其昭王之謂也。知伯無度,從韓康、魏宣而圖以水灌滅其國,此知伯之所以國亡 而身死、頭為飲杯之故也。今昭王乃問孰與始強,其畏有水人之患乎?雖有左右非韓、魏之 二子也,安有肘足之事,而中期曰“勿易”,此虛言也。且中期之所官、琴瑟也,絃不調, 弄不明,中期之任也,此中期所以事昭王者也。中期善承其任,未慊昭王也,而為所不知, 豈不妄哉!左右對之曰“弱於始”與“不及”則可矣,其曰“甚然”則諛也。申子曰:“治 不踰官,雖知不言。”今中期不知而尚言之。故曰昭王之問有失,左右中期之對皆有過也。
13 難三: 管子曰:“見其可說之有證,見其不可惡之有形,賞罰信於所見,雖所不見,其 敢為之乎?見其可說之無證,見其不可惡之無形,賞罰不信於所見,而求所不見之外,不可 得也。”
14 難三: 或曰:廣廷嚴居,眾人之所肅也;晏室獨處,曾、史之所僈也。觀人之所肅,非 行、情也。且君上者,臣下之所為飾也。好惡在所見,臣下之飾姦物以愚其君,必也。明不 能燭遠姦,見隱微,而待之以觀飾行,定賞罰,不亦弊乎!
15 難三: 管子曰:“言於室滿於室,言於堂滿於堂,是謂天下王。”
16 難三: 或曰:管仲之所謂言室滿室、言堂滿堂者,非特謂遊戲飲食之言也,必謂大物也 。人主之大物,非法則術也。法者,編著之圖籍,設之於官府,而布之於百姓者也。術者, 藏之於胸中,以偶眾端而潛御群臣者也。故法莫如顯,而術不欲見。是以明主言法,則境內 卑賤莫不聞知也,不獨滿於堂。用術,則親愛近習莫之得聞也,不得滿室。而管子猶曰“言 於室滿室,言於堂滿堂”,非法術之言也。
《難四》 1 難四: 衛孫文子聘於魯,公登亦登。叔孫穆子趨進曰:“諸侯之會,寡君未嘗後衛君也。 今子不後寡君一等,寡君未知所過也,子其少安。”孫子無辭,亦無悛容。穆子退而告人曰 :“孫子必亡。亡臣而不後君,過而不悛,亡之本也。”
2 難四: 或曰:天子失道,諸侯伐之,故有湯、武。諸侯失道,大夫伐之,故有齊、晉。臣 而伐君者必亡,則是湯、武不王,晉、齊不立也。孫子君於衛,而後不臣於魯,臣之君也。 君有失也,故臣有得也。不命亡於有失之君,而命亡於有得之臣,不察。魯不得誅衛大夫, 而衛君之明不知不悛之臣,孫子雖有是二也臣以亡?其所以亡其失所以得君也。
3 難四: 或曰:臣主之施分也。臣能奪君者,以得相踦也。故非其分而取者,眾之所奪也; 辭其分而取者,民之所予也。是以桀索崏山之女,紂求比干之心,而天下離;湯身易名, 武身受詈,而海內服;趙咺走山,田外僕,而齊、晉從。則湯、武之所以王,齊、晉之所以 立,非必以其君也,彼得之而後以君處之也。今未有其所以得,而行其所以處,是倒義而逆 德也。倒義,則事之所以敗也,逆德,則怨之所以聚也;敗亡之不察何也!
4 難四: 魯陽虎欲攻三桓,不剋而奔齊,景公禮之。鮑文子諫曰:“不可。陽虎有寵於季氏 而欲伐於季孫,貪其富也。今君富於季孫,而齊大於魯,陽虎所以盡詐也。”景公乃囚陽虎。
5 難四: 或曰:千金之家,其子不仁,人之急利甚也。桓公,五伯之上也,爭國而殺其兄, 其利大也。臣主之間,非兄弟之親也。劫殺之功,制萬乘而享大利,則群臣孰非陽虎也。事 以微巧成,以疏拙敗。群臣之未起難也,其備未具也。群臣皆有陽虎之心,而君上不知,是 微而巧也。陽虎貪,於天下,以欲攻上,是疏而拙也。不使景公加誅於拙虎,是鮑文子之說 反也。臣之忠詐,在君所行也。君明而嚴則群臣忠,君懦而闇則群臣詐。知微之謂明,無赦 之謂嚴。不知齊之巧臣而誅魯之成亂,不亦妄乎!
6 難四: 或曰:仁貪不同心。故公子目夷辭宋,而楚商臣弒父,鄭去疾予弟,而魯桓弒兄, 五伯兼并,而以桓律人;則是皆無貞廉也。且君明而嚴則群臣忠,陽虎為亂於魯,不成而走 ,入齊而不誅,是承為亂也。君明則誅,知陽虎之可以濟亂也,此見微之情也。語曰:“諸 侯以國為親。”君嚴則陽虎之罪不可失,此無赦之實也。則誅陽虎,所以使群臣忠也。未知 齊之巧臣,而廢明亂之罰;責以未然,而不誅昭昭之罪;此則妄矣。今誅魯之罪亂以威群臣 之有姦心者,而可以得季、孟、叔孫之親,鮑文之說,何以為反?
7 難四: 鄭伯將以高渠彌為卿,昭公惡之,固諫不聽。及昭公即位,懼其殺己也,辛卯,弒 昭公而立子亶也。君子曰:“昭公知所惡矣。”公子圉曰:“高伯其為戮乎,報惡已甚矣。”
8 難四: 或曰:公子圉之言也不亦反乎!昭公之及於難者,報惡晚也。然則高伯之晚於死者 ,報惡甚也。明君不懸怒,懸怒則臣罪輕舉以行計,則人主危。故靈臺之飲,衛侯怒而不誅 ,故褚師作難;食黿之羹,鄭君怒而不誅,故子公殺君。君子之舉知所惡,非甚之也,曰知 之若是其明也,而不行誅焉,以及於死,故知所惡,以見其無權也。人君非獨不足於見難而 已,或不足於斷制。今昭公見惡稽罪而不誅,使渠彌含憎懼死以徼幸,故不免於殺,是昭公 之報惡不甚也。
9 難四: 或曰:報惡甚者,大誅報小罪。大誅報小罪也者,獄之至也。獄之患,故非在所以 誅也,以讎之眾也。是以晉厲公滅三郤而欒中行作難,鄭子都殺伯咺而食鼎起禍,吳王誅子 胥而越句踐成霸。則衛侯之逐,鄭靈之弒,不以褚師之不死而子公之不誅也,以未可以怒而 有怒之色,未可誅而有誅之心。怒其當罪,而誅不逆人心,雖懸奚害?夫未立有罪,即位之 後,宿罪而誅,齊胡之所以滅也。君行之臣,猶有後患,況為臣而行之君乎?誅既不當,而 以盡為心,是與天下為讎也,則雖為戮,不亦可乎!
10 難四: 衛靈公之時,彌子瑕有寵,於衛國。侏儒有見公者曰:“臣之夢淺矣。”公曰: “奚夢?”“夢見灶者,為見公也。”公怒曰:“吾聞見人主者夢見日,奚為見寡人而夢見 灶乎?”侏儒曰:“夫日兼照天下,一物不能當也。人君兼照一國,一人不能壅也,故將見 人主而夢日也。夫灶,一人煬焉,則後人無從見矣。或者一人煬君邪?則臣雖夢灶,不亦可 乎!”公曰:“善。”遂去雍鉏,退彌子瑕,而用司空狗。
11 難四: 或曰:侏儒善假於夢以見主道矣,然靈公不知侏儒之言也。去雍鉏,退彌子瑕, 而用司空狗者,是去所愛而用所賢也。鄭子都賢慶建而壅焉,燕子噲賢子之而壅焉,夫去所 愛而用所賢,未免使一人煬己也。不肖者煬主不足以害明,今不加知而使賢者煬己,則必危 矣。
12 難四: 或曰屈到嗜芰,文王嗜菖蒲葅,非正味也,而二賢尚之,所味不必美。晉靈侯說 參無恤,燕噲賢子之,非正士也,而二君尊之,所賢不必賢也。非賢而賢用之,與愛而用之 同。賢誠賢而舉之,與用所愛異狀。故楚莊舉叔孫而霸,商辛用費仲而滅,此皆用所賢而事 相反也。燕噲雖舉所賢而同於用所愛,衛奚距然哉?則侏儒之未可見也。君壅而不知其壅也 ,已見之後而知其壅也,故退壅臣,是加知之也。日“不加知而使賢者煬己則必危”,而今 以加知矣,則雖煬己必不危矣。
《難勢》 1 難勢: 慎子曰:“飛龍乘雲,騰蛇遊霧,雲罷霧霽,而龍蛇與螾螘同矣,則失其所乘也。 賢人而詘於不肖者,則權輕位卑也;不肖而能服於賢者,則權重位尊也。堯為匹夫不能治三 人,而桀為天子能亂天下,吾以此知勢位之足恃,而賢智之不足慕也。夫弩弱而矢高者,激 於風也;身不肖而令行者,得助於眾也。堯教於隸屬而民不聽,至於南面而王天下,令則行 ,禁則止。由此觀之,賢智未足以服眾,而勢位足以詘賢者也。”
2 難勢: 應慎子曰:飛龍乘雲,騰蛇遊霧,吾不以龍蛇為不託於雲霧之勢也。雖然,夫釋賢 而專任勢,足以為治乎?則吾未得見也。夫有雲霧之勢,而能乘遊之者,龍蛇之材美也。今 雲盛而螾弗能乘也,霧醲而螘不能遊也,夫有盛雲醲霧之勢而不能乘遊者,螾螘之材薄也。 今桀、紂南面而王天下,以天子之威為之雲霧,而天下不免乎大亂者,桀、紂之材薄也。且 其人以堯之勢以治天下也,其勢何以異桀之勢也,亂天下者也。夫勢者,非能必使賢者用已 ,而不肖者不用已也,賢者用之則天下治,不肖者用之則天下亂。人之情性,賢者寡而不肖 者眾,而以威勢之利濟亂世之不肖人,則是以勢亂天下者多矣,以勢治天下者寡矣。夫勢者 ,便治而利亂者也,故《周書》曰:“毋為虎傅翼,將飛入邑,擇人而食之。”夫乘不肖人 於勢,是為虎傅翼也。桀、紂為高臺深池以盡民力,為炮烙以傷民性,桀、紂得乘四行者, 南面之威為之翼也。使桀、紂為匹夫,未始行一而身在刑戮矣。勢者,養虎狼之心,而成暴 亂之事者也,此天下之大患也。勢之於治亂,本末有位也,而語專言勢之足以治天下者,則 其智之所至者淺矣。夫良馬固車,使臧獲御之則為人笑,王良御之而日取千里,車馬非異也 ,或至乎千里,或為人笑,則巧拙相去遠矣。今以國位為車,以勢為馬,以號令為轡,以刑 罰為鞭筴,使堯、舜御之則天下治,桀、紂御之則天下亂,則賢不肖相去遠矣。夫欲追速致 遠,不知任王良;欲進利除害,不知任賢能;此則不知類之患也。夫堯、舜亦治民之王良也 。
3 難勢: 復應之曰:其人以勢為足恃以治官。客曰“必待賢乃治”,則不然矣。夫勢者,名 一而變無數者也。勢必於??唬瑒t無為言於勢矣。吾所為言勢者,言人之所設也。今日堯、 舜得勢而治,桀、紂得勢而亂,吾非以堯、桀為不然也。雖然,非一人之所得設也。夫堯、 舜生而在上位,雖有十桀、紂不能亂者,則勢治也;桀、紂亦生而在上位,雖有十堯、舜而 亦不能治者,則勢亂也。故曰:“勢治者,則不可亂;而勢亂者,則不可治也。”此自然之 勢也,非人之所得設也。若吾所言,謂人之所得勢也而已矣,賢何事焉?何以明其然也?客 曰:“人有鬻矛與楯者,譽其楯之堅,物莫能陷也,俄而又譽其矛曰:「吾矛之利,物無不 陷也。」人應之曰:「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?」其人弗能應也。”以為不可陷之楯,與無 不陷之矛,為名不可兩立也。夫賢之為勢不可禁,而勢之為道也無不禁,以不可禁之勢,此 矛楯之說也;夫賢勢之不相容亦明矣。且夫堯、舜、桀、紂千世而一出,是比肩隨踵而生也 ,世之治者不絕於中。吾所以為言勢者,中也。中者,上不及堯、舜,而下亦不為桀、紂。 抱法處勢則治,背法去勢則亂。今廢勢背法而待堯、舜,堯、舜至乃治,是千世亂而一治也 。抱法處勢而待桀、紂,桀、紂至乃亂,是千世治而一亂也。且夫治千而亂一,與治一而亂 千也,是猶乘驥駬而分馳也,相去亦遠矣。夫棄隱栝之法,去度量之數,使奚仲為車,不能 成一輪。無慶賞之勸,刑罰之威,釋勢委法,堯、舜戶說而人辯之,不能治三家。夫勢之足 用亦明矣,而曰必待賢則亦不然矣。且夫百日不食以待粱肉,餓者不活;今待堯、舜之賢乃 治當世之民,是猶待粱肉而救餓之說也。夫曰良馬固車,臧獲御之則為人笑,王良御之則日 取乎千里,吾不以為然。夫待越人之善海遊者以救中國之溺人,越人善游矣,而溺者不濟矣 。夫待古之王良以馭今之馬,亦猶越人救溺之說也,不可亦明矣。夫良馬固車,五十里而一 置,使中手御之,追速致遠,可以及也,而千里可日致也,何必待古之王良乎!且御,非使 王良也,則必使臧獲敗之;治,非使堯、舜也,則必使桀、紂亂之。此味非飴蜜也,必苦萊 亭歷也。此則積辯累辭,離理失術,兩末之議也,奚可以難,失道理之言乎哉!客議未及此 論也。
《問辯》 1 問辯: 或問曰:“辯安生乎?”對曰:“生於上之不明也。”問者曰:“上之不明因生辯 也何哉?”對曰:“明主之國,令者、言最貴者也,法者、事最適者也。言無二貴,法不兩 適,故言行而不軌於法令者必禁。若其無法令而可以接詐應變生利揣事者,上必采其言而責 其實,言當則有大利,不當則有重罪,是以愚者畏罪而不敢言,智者無以訟,此所以無辯之 故也。亂世則不然,主有令而民以文學非之,官府有法民以私行矯之,人主顧漸其法令,而 尊學者之智行,此世之所以多文學也。夫言行者,以功用為之的彀者也。夫砥礪殺矢而以妄 發,其端未嘗不中秋毫也,然而不可謂善射者,無常儀的也。設五寸之的,引十步之遠,非 羿、逢蒙不能必中者,有常也。故有常則羿、逢蒙以五寸的為巧,無常則以妄發之中秋毫為 拙。今聽言觀行,不以功用為之的彀,言雖至察,行雖至堅,則妄發之說也。是以亂世之聽 言也,以難知為察,以博文為辯;其觀行也,以離群為賢,以犯上為抗。人主者說辯察之言 ,尊賢抗之行,故夫作法術之人,立取舍之行,別辭爭之論,而莫為之正。是以儒服帶劍者 眾,而耕戰之士寡;堅白無厚之詞章,而憲令之法息。故曰:上不明,則辯生焉。”
《問田》 1 問田: 徐渠問田鳩曰:“臣聞智士不襲下而遇君,聖人不見功而接上。令陽成義渠,明將 也,而措於毛伯;公孫亶回,聖相也,而關於州部;何哉?”田鳩曰:“此無他故異物,主 有度,上有術之故也。且足下獨不聞楚將宋觚而失其政,魏相馮離而亡其國。二君者驅於聲 詞,眩乎辯說,不試於毛伯,不關乎州部,故有失政亡國之患。由是觀之,夫無毛伯之試, 州部之關,豈明主之備哉!”
2 問田: 堂谿公謂韓子曰:“臣聞服禮辭讓,全之術也;修行退智,遂之道也。今先生立法 術,設度數,臣竊以為危於身而殆於軀。何以效之?所聞先生術曰:「楚不用吳起而削亂, 秦行商君而富彊,二子之言已當矣,然而吳起支解而商君車裂者,不逢世遇主之患也。」逢 遇不可必也,患禍不可斥也,夫舍乎全遂之道而肆乎危殆之行,竊為先生無取焉。”韓子曰 :“臣明先生之言矣。夫治天下之柄,齊民萌之度,甚未易處也。然所以廢先王之教,而行 賤臣之所取者,竊以為立法術,設度數,所以利民萌便眾庶之道也。故不憚亂主闇上之患禍 ,而必思以齊民萌之資利者,仁智之行也。憚亂主闇上之患禍,而避乎死亡之害,知明夫身 而不見民萌之資利者,貪鄙之為也。臣不忍嚮貪鄙之為,不敢傷仁智之行。先王有幸臣之意 ,然有大傷臣之實。”
《定法》 1 定法: 問者曰:“申不害、公孫鞅,此二家之言孰急於國?”應之曰:“是不可程也。人 不食,十日則死;大寒之隆,不衣亦死。謂之衣食孰急於人,則是不可一無也,皆養生之具 也。今申不害言術,而公孫鞅為法。術者,因任而授官,循名而責實,操殺生之柄,課群臣 之能者也,此人主之所執也。法者,憲令著於官府,刑罰必於民心,賞存乎慎法,而罰加乎 姦令者也,此臣之所師也。君無術則弊於上,臣無法則亂於下,此不可一無,皆帝王之具也 。”
2 定法: 問者曰:“徒術而無法,徒法而無術,其不可何哉?”對曰:“申不害,韓昭侯之 佐也。韓者,晉之別國也。晉之故法未息,而韓之新法又生;先君之令未收,而後君之令又 下。申不害不擅其法,不一其憲令則姦多故。利在故法前令則道之,利在新法後令則道之, 利在故新相反,前後相勃。則申不害雖十使昭侯用術,而姦臣猶有所譎其辭矣。故託万乘之 勁韓,七十年而不至於霸王者,雖用術於上,法不勤飾於官之患也。公孫鞅之治秦也,設告 相坐而責其實,連什伍而同其罪,賞厚而信,刑重而必,是以其民用力勞而不休,逐敵危而 不卻,故其國富而兵強。然而無術以知姦,則以其富強也資人臣而已矣。及孝公、商君死, 惠王即位,秦法未敗也,而張儀以秦殉韓、魏。惠王死,武王即位,甘茂以秦殉周。武王死 ,昭襄王即位,穰侯越韓、魏而東攻齊,五年而秦不益尺土之地,乃城其陶邑之封,應侯攻 韓八年,成其汝南之封;自是以來,諸用秦者皆應、穰之類也。故戰勝則大臣尊,益地則私 封立,主無術以知姦也。商君雖十飾其法,人臣反用其資。故乘強秦之資,數十年而不至於 帝王者,法不勤飾於官,主無術於上之患也。”
3 定法: 問者曰:“主用申子之術、而官行商君之法,可乎?”對曰:“申子未盡於法也。 申子言「治不踰官,雖知弗言」。治不踰官,謂之守職也可;知而弗言,是不謂過也。人主 以一國目視,故視莫明焉;以一國耳聽,故聽莫聰焉。今知而弗言,則人主尚安假借矣?商 君之法曰:「斬一首者爵一級,欲為官者為五十石之官;斬二首者爵二級,欲為官者為百石 之官。」官爵之遷與斬首之功相稱也。今有法曰:斬首者令為醫匠,則屋不成而病不已。夫 匠者,手巧也;而醫者,齊藥也;而以斬首之功為之,則不當其能。今治官者,智能也;今 斬首者,勇力之所加也。以勇力之所加、而治智能之官,是以斬首之功為醫匠也。故曰:二 子之於法術,皆未盡善也。”
《說疑》 1 說疑: 凡治之大者,非謂其賞罰之當也。賞無功之人,罰不辜之民,非所謂明也。賞有功 ,罰有罪,而不失其人,方在於人者也,非能生功止過者也。是故禁姦之法,太上禁其心, 其次禁其言,其次禁其事。今世皆曰“尊主安國者,必以仁義智能”,而不知卑主危國者之 必以仁義智能也。故有道之主,遠仁義,去智能,服之以法。是以譽廣而名威,民治而國安 ,知用民之法也。凡術也者,主之所以執也;法也者,官之所以師也。然使郎中日聞道於郎 門之外,以至於境內日見法,又非其難者也。
2 說疑: 昔者有扈氏有失度,讙兜氏有孤男,三苗有成駒,桀有侯侈,紂有崇侯虎,晉有優 施,此六人者,亡國之臣也。言是如非,言非如是,內險以賊其外,小謹以徵其善,稱道往 古、使良事沮,善禪其主、以集精微,亂之以其所好,此夫郎中左右之類者也。往世之主, 有得人而身安國存者,有得人而身危國亡者,得人之名一也,而利害相千万也,故人主左右 不可不慎也。為人主者誠明於臣之所言,則別賢不肖如黑白矣。
3 說疑: 若夫許由、續牙、晉伯陽、秦顛頡、衛僑如、狐不稽、重明、董不識、卞隨、務光 、伯夷、叔齊,此十二人者,皆上見利不喜,下臨難不恐,或與之天下而不取,有萃辱之名 ,則不樂食穀之利。夫見利不喜,上雖厚賞無以勸之;臨難不恐,上雖嚴刑無以威之;此之 謂不令之民也。此十二人者,或伏死於窟穴,或槁死於草木,或飢餓於山谷,或沉溺於水泉 。有民如此,先古聖王皆不能臣,當今之世,將安用之?
4 說疑: 若夫關龍逢、王子比干、隨季梁、陳泄冶、楚申胥、吳子胥,此六人者,皆疾爭強 諫以勝其君。言聽事行,則如師徒之勢;一言而不聽,一事而不行,則陵其主以語,待之以 其身,雖死家破,要領不屬,手足異處,不難為也。如此臣者,先古聖王皆不能忍也,當今 之時,將安用之?
5 說疑: 若夫齊田恆、宋子罕、魯季孫意如、晉僑如、衛子南勁、鄭太宰欣、楚白公、周單 荼、燕子之,此九人者之為其臣也,皆朋黨比周以事其君,隱正道而行私曲,上逼君,下亂 治,援外以撓內、親下以謀上,不難為也。如此臣者,唯聖王智主能禁之,若夫昏亂之君, 能見之乎?
6 說疑: 若夫后稷、皋陶、伊尹、周公旦、太公望、管仲、隰朋、百里奚、蹇叔、舅犯、趙 衰、范蠡、大夫種、逢同、華登,此十五人者為其臣也,皆夙興夜寐,卑身賤體,竦心白意 ,明刑辟、治官職以事其君,進善言、通道法而不敢矜其善,有成功立事而不敢伐其勞,不 難破家以便國,殺身以安主,以其主為高天泰山之尊,而以其身為壑谷釜洧之卑,主有明名 廣譽於國,而身不難受壑谷釜洧之卑。如此臣者,雖當昏亂之主尚可致功,況於顯明之主乎 ?此謂霸王之佐也。
7 說疑: 若夫周滑之、鄭王孫申、陳公孫寧、儀行父、荊芋尹申亥、隨少師越、種干、吳王 孫額、晉陽成泄、齊豎刁、易牙,此十二人者之為其臣也,皆思小利而忘法義,進則揜蔽賢 良以陰闇其主,退則撓亂百官而為禍難,皆輔其君、共其欲,苟得一說於主,雖破國殺眾不 難為也。有臣如此,雖當聖王尚恐奪之,而況昏亂之君,其能無失乎?有臣如此者,皆身死 國亡,為天下笑。故周威公身殺,國分為二;鄭子陽身殺,國分為三;陳靈公身死於夏徵舒 氏;荊靈王死於乾谿之上;隨亡於荊;吳併於越;智伯滅於晉陽之下;桓公身死七日不收。 故曰,諂諛之臣,唯聖王知之,而亂主近之,故至身死國亡。
8 說疑: 聖王明君則不然,內舉不避親,外舉不避讎。是在焉從而舉之,非在焉從而罰之。 是以賢良遂進而姦邪并退,故一舉而能服諸侯。其在記曰:“堯有丹朱,而舜有商均,啟有 五觀,商有太甲,武王有管、蔡”,五王之所誅者,皆父兄子弟之親也,而所殺亡其身殘破 其家者何也?以其害國傷民敗法類也。觀其所舉,或在山林藪澤巖穴之間,或在囹圄?紲纏 索之中,或在割烹芻牧飯牛之事。然明主不羞其卑賤也,以其能、為可以明法,便國利民, 從而舉之,身安名尊。
9 說疑: 亂主則不然,不知其臣之意行,而任之以國。故小之名卑地削,大之國亡身死,不 明於用臣也。無數以度其臣者,必以其眾人之口斷之。眾之所譽,從而說之;眾之所非,從 而憎之。故為人臣者破家殘賥,內構黨與,外接巷族以為譽,從陰約結以相固也,虛相與爵 祿以相勸也。曰:“與我者將利之,不與我者將害之。”眾貪其利,劫其威。彼誠喜、則能 利己,忌怒、則能害己。眾歸而民留之,以譽盈於國,發聞於主,主不能理其情,因以為賢 。彼又使譎詐之士,外假為諸侯之寵使,假之以輿馬,信之以瑞節,鎮之以辭令,資之以幣 帛,使諸侯淫說其主,微挾私而公議。所為使者,異國之主也,所為談者,左右之人也。主 說其言而辯其辭,以此人者天下之賢士也。內外之於左右,其諷一而語同,大者不難卑身尊 位以下之,小者高爵重祿以利之。夫姦人之爵祿重而黨與彌眾,又有姦邪之意,則姦臣愈反 而說之,曰:“古之所謂聖君明王者,非長幼弱也及以次序也。以其搆黨與,聚巷族,偪上 弒君而求其利也。”彼曰:“何知其然也?”因曰:“舜偪堯,禹偪舜,湯放桀,武王伐紂 ,此四王者,人臣弒其君者也,而天下譽之。察四王之情,貪得人之意也;度其行,暴亂之 兵也。然四王自廣措也,而天下稱大焉;自顯名也,而天下稱明焉。則威足以臨天下,利足 以蓋世,天下從之。”又曰:“以今時之所聞田成子取齊,司城子罕取宋,太宰欣取鄭,單 氏取周,易牙之取衛,韓、魏、趙三子分晉,此六人,臣之弒其君者也。”姦臣聞此,蹙然 舉耳以為是也。故內搆黨與,外攄巷族,觀時發事,一舉而取國家。且夫內以黨與劫弒其君 ,外以諸侯之權矯易其國,隱敦適,持私曲,上禁君,下撓治者,不可勝數也。是何也?則 不明於擇臣也。記曰:“周宣王以來,亡國數十,其臣弒其君而取國者眾矣。”然則難之從 內起,與從外作者相半也。能一盡其民力,破國殺身者,尚皆賢主也。若夫轉法易位,全眾 傳國,最其病也。
10 說疑: 為人主者,誠明於臣之所言,則雖罼弋馳騁,撞鐘舞女,國猶且存也。不明臣之 所言,雖節儉勤勞,布衣惡食,國猶自亡也。趙之先君敬侯,不修德行,而好縱慾,適身體 之所安,耳目之所樂,冬日罼弋,夏浮淫,為長夜,數日不廢御觴,不能飲者以筩灌其口, 進退不肅、應對不恭者斬於前。故居處飲食如此其不節也,制刑殺戮如此其無度也,然敬侯 享國數十年,兵不頓於敵國,地不虧於四鄰,內無君臣百官之亂,外無諸侯鄰國之患,明於 所以任臣也。燕君子噲,邵公奭之後也,地方數千里,持戟數十萬,不安子女之樂,不聽鍾 石之聲,內不湮汙池臺榭,外不罼弋田獵,又親操耒耨以修畎畝,子噲之苦身以憂民如此其 甚也,雖古之所謂聖王明君者,其勤身而憂世不甚於此矣。然而子噲身死國亡,奪於子之, 而天下笑之,此其何故也?不明乎所以任臣也。故曰:人臣有五姦,而主不知也。為人臣者 ,有侈用財貨賂以取譽者,有務慶賞賜予以移眾者,有務朋黨徇智尊士以擅逞者,有務解免 赦罪獄以事威者,有務奉下直曲、怪言偉服瑰稱、以眩民耳目者。此五者明君之所疑也,而 聖主之所禁也。去此五者,則譟詐之人不敢北面談立,文言多、實行寡、而不當法者不敢誣 情以談說。是以群臣居則修身,動則任力,非上之令、不敢擅作疾言誣事,此聖王之所以牧 臣下也。彼聖主明君,不適疑物以闚其臣也。見疑物而無反者,天下鮮矣。故曰:孽有擬適 之子,配有擬妻之妾,廷有擬相之臣,臣有擬主之寵,此四者國之所危也。故曰:內寵並后 ,外寵貳政,枝子配適,大臣擬主,亂之道也。故周記曰:“無尊妾而卑妻,無孽適子而尊 小枝,無尊嬖臣而匹上卿,無尊大臣以擬其主也。”四擬者破,則上無意、下無怪也。四擬 不破,則隕身滅國矣。
《詭使》 1 詭使: 聖人之所以為治道者三:一曰利,二曰威,三曰名。夫利者所以得民也,威者所以 行令也,名者上下之所同道也。非此三者,雖有不急矣。今利非無有也而民不化,上威非不 存也而下不聽從,官非無法也而治不當名。三者非不存也,而世一治一亂者何也?夫上之所 貴與其所以為治相反也。
2 詭使: 夫立名號所以為尊也,今有賤名輕實者,世謂之高。設爵位所以為賤貴基也,而簡 上不求見者,世謂之賢。威利所以行令也,而無利輕威者,世謂之重。法令所以為治也,而 不從法令、為私善者,世謂之忠。官爵所以勸民也,而好名義、不進仕者,世謂之烈士。刑 罰所以擅威也,而輕法、不避刑戮死亡之罪者,世謂之勇夫。民之急名也甚,其求利也如此 ,則士之飢餓乏絕者,焉得無巖居苦身以爭名於天下哉?故世之所以不治者,非下之罪,上 失其道也。常貴其所以亂,而賤其所以治,是故下之所欲,常與上之所以為治相詭也。今下 而聽其上,上之所急也。而惇愨純信、用心怯言,則謂之窶。守法固、聽令審,則謂之愚。 敬上畏罪,則謂之怯。言時節,行中適,則謂之不肖。無二心私學,聽吏從教者,則謂之陋 。難致謂之正。難予謂之廉。難禁謂之齊。有令不聽從謂之勇。無利於上謂之愿。少欲寬惠 行德謂之仁。重厚自尊謂之長者。私學成群謂之師徒。閑靜安居謂之有思。損仁逐利謂之疾 。險躁佻反覆謂之智。先為人而後自為,類名號,言,汎愛天下,謂之聖。言大本稱而不可 用,行而乘於世者,謂之大人。賤爵祿,不撓上者,謂之傑。下漸行如此,入則亂民,出則 不便也。上宜禁其欲、滅其跡而不止也,又從而尊之,是教下亂上以為治也。
3 詭使: 凡所治者刑罰也,今有私行義者尊。社稷之所以立者安靜也,而譟險讒諛者任。四 封之內所以聽從者信與德也,而陂知傾覆者使。令之所以行、威之所以立者恭儉聽上,而巖 居非世者顯。倉廩之所以實者耕農之本務也,而綦組錦繡刻劃為末作者富。名之所以成、城 池之所以廣者戰士也,今死士之孤飢餓乞於道,而優笑酒徒之屬乘車衣絲。賞祿所以盡民力 易下死也,今戰勝攻取之士勞而賞不霑,而卜筮視手理狐蟲為順辭於前者日賜。上握度量所 以擅生殺之柄也,今守度奉量之士欲以忠嬰上而不得見,巧言利辭行姦軌以倖偷世者數御。 據法直言、名刑相當、循繩墨、誅姦人所以為上治也而愈疏遠,諂施順意從欲以危世者近。 習悉租稅、專民力所以備難充倉府也,而士卒之逃事狀匿附託有威之門以避傜賦、而上不得 者萬數。夫陳善田利宅所以戰士卒也,而斷頭裂腹播骨乎平原野者,無宅容身,身死田奪; 而女妹有色、大臣左右無功者,擇宅而受,擇田而食。賞利一從上出、所以擅剬下也,而戰 介之士不得職,而閒居之士尊顯。上以此為教,名安得無卑,位安得無危。夫卑名位者,必 下之不從法令、有二心無私學、反逆世者也,而不禁其行,不破其群,以散其黨,又從而尊 之,用事者過矣。上世之所以立廉恥者,所以屬下也;今士大夫不羞汙泥醜辱而宦,女妹私 義之門不待次而宦。賞賜之所以為重也,而戰鬥有功之士貧賤,而便辟優徒超級。名號誠信 ,所以通威也,而主揜障。近習女謁並行,百官主爵遷人,用事者過矣。大臣官人與下先謀 比周,雖不法行,威利在下則主卑而大臣重矣。
4 詭使: 夫立法令者以廢私也,法令行而私道廢矣。私者所以亂法也。而士有二心私學、巖 居窞處、託伏深慮,大者非世,細者惑下;上不禁,又從而尊之,以名化之以實,是無功而 顯,無勞而富也。如此,則士之有二心私學者,焉得無深慮、勉知詐、與誹謗法令以求索, 與世相反者也。凡亂上反世者,常士有二心私學者也。故本言曰:“所以治者法也,所以亂 者私也;法立,則莫得為私矣。”故曰:道私者亂,道法者治。上無其道,則智者有私詞, 賢者有私意。上有私惠,下有私欲,聖智成群,造言作辭,以非法措於上。上不禁塞,又從 而尊之,是教下不聽上、不從法也。是以賢者顯名而居,姦人賴賞而富。賢者顯名而居,姦 人賴賞而富,是以上不勝下也。
《六反》 1 六反: 畏死難,降北之民也,而世尊之曰貴生之士;學道立方,離法之民也,而世尊之曰 文學之士;遊居厚養,牟食之民也,而世尊之曰有能之士;語曲牟知,偽詐之民也,而世尊 之曰辯智之士;行劍攻殺,暴憿之民也,而世尊之曰磏勇之士;活湧匿姦,當死之民也,而 世尊之曰任譽之士;此六民者,世之所譽也。赴險殉誠,死節之民,而世少之曰失計之民也 ;寡聞從令,全法之民也,而世少之曰樸陋之民也;力作而食,生利之民也,而世少之曰寡 能之民也;嘉厚純粹,整穀之民也,而世少之曰愚戇之民也;重命畏事,尊上之民也,而世 少之曰怯懾之民也;挫賊遏姦,明上之民也,而世少之曰諂讒之民也;此六民者,世之所毀 也。姦偽無益之民六,而世譽之如彼;耕戰有益之民六,而世毀之如此;此之謂六反。布衣 循私利而譽之,世主聽虛聲而禮之,禮之所在,利必加焉。百姓循私害而訾之,世主壅於俗 而賤之,賤之所在,害必加焉。故名賞在乎私惡當罪之民,而毀害在乎公善宜賞之士,索國 之富強,不可得也。
2 六反: 古者有諺曰:“為政、猶沐也,雖有棄髮、必為之。”愛棄髮之費,而忘長髮之利 ,不知權者也。夫彈痤者痛,飲藥者苦,為苦憊之故,不彈痤、飲藥,則身不活、病不已矣 。
3 六反: 今上下之接,無子父之澤,而欲以行義禁下,則交必有郤矣。且父母之於子也,產 男則相賀,產女則殺之。此俱出父母之懷衽,然男子受賀,女子殺之者,慮其後便、計之長 利也。故父母之於子也,猶用計算之心以相待也,而況無父子之澤乎!
4 六反: 今學者之說人主也,皆去求利之心,出相愛之道,是求人主之過父母之親也,此不 熟於論恩詐而誣也,故明主不受也。聖人之治也,審於法禁,法禁明著則官法;必於賞罰, 賞罰不阿則民用。官官治則國富,國富則兵強,而霸王之業成矣。霸王者,人主之大利也。 人主挾大利以聽治,故其任官者當能,其賞罰無私。使士民明焉盡力致死、則功伐可立而爵 祿可致,爵祿致而富貴之業成矣。富貴者,人臣之大利也。人臣挾大利以從事,故其行危至 死,其力盡而不望。此謂君不仁,臣不忠,則不可以霸王矣。
5 六反: 夫姦必知則備,必誅則止;不知則肆,不誅則行。夫陳輕貨於幽隱,雖曾、史可疑 也;懸百金於市,雖大盜不取也。不知則曾、史可疑於幽隱,必知則大盜不取懸金於市。故 明主之治國也眾其守、而重其罪,使民以法禁而不以廉止。母之愛子也倍父,父令之行於子 者十母;吏之於民無愛,令之行於民也萬父。母積愛而令窮,吏用威嚴而民聽從,嚴愛之筴 亦可決矣。且父母之所以求於子也,動作則欲其安利也,行身則欲其遠罪也;君上之於民也 ,有難則用其死,安平則盡其力。親以厚愛關子於安利而不聽,君以無愛利求民之死力而令 行。明主知之,故不養恩愛之心而增威嚴之勢。故母厚愛處,子多敗,推愛也;父薄愛教笞 ,子多善,用嚴也。
6 六反: 今家人之治產也,相忍以飢寒,相強以勞苦,雖犯軍旅之難,饑饉之患,溫衣美食 者,必是家也;相憐以衣食,相惠以佚樂,天饑歲荒,嫁妻賣子者,必是家也。故法之為道 ,前苦而長利;仁之為道,偷樂而後窮。聖人權其輕重,出其大利,故用法之相忍,而棄仁 人之相憐也。學者之言,皆曰輕刑,此亂亡之術也。凡賞罰之必者,勸禁也。賞厚、則所欲 之得也疾,罰重、則所惠之禁也急。夫欲利者必惡害,害者,利之反也,反於所欲,焉得無 惡。欲治者必惡亂,亂者,治之反也。是故欲治甚者,其賞必厚矣;其惡亂甚者,其罰必重 矣。今取於輕刑者,其惡亂不甚也,其欲治又不甚也,此非特無術也,又乃無行。是故決賢 不肖愚知之美,在賞罰之輕重。且夫重刑者,非為罪人也。明主之法,揆也。治賊,非治所 揆也;治所揆也者,是治死人也。刑盜,非治所刑也;治所刑也者,是治胥靡也。故曰重一 姦之罪而止境內之邪,此所以為治也。重罰者,盜賊也;而悼懼者,良民也;欲治者奚疑於 重刑!若夫厚賞者,非獨賞功也,又勸一國。受賞者甘利,未賞者慕業,是報一人之功而勸 境內之眾也,欲治者何疑於厚賞!今不知治者,皆曰重刑傷民,輕刑可以止姦,何必於重哉 ?此不察於治者也。夫以重止者,未必以輕止也;以輕止者,必以重止矣。是以上設重刑者 而姦盡止,姦盡止則此奚傷於民也?所謂重刑者,姦之所利者細,而上之所加焉者大也;民 不以小利蒙大罪,故姦必止者也。所謂輕刑者,姦之所利者大,上之所加焉者小也;民慕其 利而傲其罪,故姦不止也。故先聖有諺曰:“不躓於山,而躓於垤。”山者大、故人順之, 垤微小、故人易之也。今輕刑罰,民必易之。犯而不誅,是驅國而棄之也;犯而誅之,是為 民設陷也。是故輕罪者,民之垤也。是以輕罪之為民道也,非亂國也則設民陷也,此則可謂 傷民矣!
7 六反: 今學者皆道書筴之頌語,不察當世之實事,曰:“上不愛民,賦斂常重,則用不足 而下恐上,故天下大亂。”此以為足其財用以加愛焉,雖輕刑罰可以治也。此言不然矣。凡 人之取重賞罰,固已足之之後也。雖財用足而厚愛之,然而輕刑猶之亂也。夫當家之愛子, 財貨足用,財貨足用則輕用,輕用則侈泰;親愛之則不忍,不忍則驕恣;侈泰則家貧,驕恣 則行暴,此雖財用足而愛厚,輕利之患也。凡人之生也,財用足則隳於用力,上治懦則肆於 為非;財用足而力作者神農也,上治懦而行修者曾、史也;夫民之不及神農、曾、史亦已明 矣。老聃有言曰:“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。”夫以殆辱之故而不求於足之外者老聃也,今以 為足民而可以治,是以民為皆如老聃也。故桀貴在天子而不足於尊,富有四海之內而不足於 寶。君人者雖足民,不能足使為君,天子而桀未必為天子為足也,則雖足民,何可以為治也 ?故明主之治國也,適其時事以致財物,論其稅賦以均貧富,厚其爵祿以盡賢能,重其刑罰 以禁姦邪,使民以力得富,以事致貴,以過受罪,以功致賞而不念慈惠之賜,此帝王之政也 。
8 六反: 人皆寐、則盲者不知,皆嘿、則喑者不知。覺而使之視,問而使之對,則喑盲者窮 矣。不聽其言也,則無術者不知;不任其身也,則不肖者不知;聽其言而求其當,任其身而 責其功,則無術不肖者窮矣。夫欲得力士而聽其自言,雖庸人與烏獲不可別也,授之以鼎俎 則罷健效矣。故官職者,能士之鼎俎也,任之以事,而愚智分矣。故無術者得於不用,不肖 者得於不任,言不用而自文以為辯,身不任而自飾以為高,世主眩其辯、濫其高而尊貴之, 是不須視而定明也,不待對而定辯也,喑盲者不得矣。明主聽其言必責其用,觀其行必求其 功,然則虛舊之學不談,矜誣之行不飾矣。
《八說》 1 八說: 為故人行私謂之不棄,以公財分施謂之仁人,輕祿重身謂之君子,枉法曲親謂之有 行,棄官寵交謂之有俠,離世遁上謂之高傲,交爭逆令謂之剛材,行惠取眾謂之得民。不棄 者吏有姦也,仁人者公財損也,君子者民難使也,有行者法制毀也,有俠者官職曠也,高傲 者民不事也,剛材者令不行也,得民者君上孤也。此八者匹夫之私譽,人主之大敗也。反此 八者,匹夫之私毀,人主之公利也。人主不察社稷之利害,而用匹夫之私譽,索國之無危亂 ,不可得矣。
2 八說: 任人以事,存亡治亂之機也。無術以任人,無所任而不敗。人君之所任,非辯智則 修潔也。任人者,使有勢也;智士者未必信也;為多其智,因惑其信也;以智士之計,處乘 勢之資而為其私急,則君必欺焉。為智者之不可信也,故任修士;者,使斷事也,修士者未 必智;為潔其身,因惑其智;以愚人之所惛,處治事之官而為其所然,則事必亂矣。故無術 以用人,任智則君欺,任修則君事亂,此無術之患也。明君之道,賤德義貴,下必坐上,決 誠以參,聽無門戶,故智者不得詐欺。計功而行賞,程能而授事,察端而觀失,有過者罪, 有能者得,故愚者不任事。智者不敢欺,愚者不得斷,則事無失矣。
3 八說: 察士然後能知之,不可以為令,夫民不盡察。賢者然後能行之,不可以為法,夫民 不盡賢。楊朱、墨翟,天下之所察也,干世亂而卒不決,雖察而不可以為官職之令。鮑焦、 華角,天下之所賢也,鮑焦木枯,華角赴河,雖賢不可以為耕戰之士。故人主之察,智士盡 其辯焉;人主之所尊,能士盡其行焉。今世主察無用之辯,尊遠功之行,索國之富強,不可 得也。博習辯智如孔、墨,孔、墨不耕耨,則國何得焉?修孝寡欲如曾、史,曾、史不戰攻 ,則國何利焉?匹夫有私便,人主有公利。不作而養足,不仕而名顯,此私便也。息文學而 明法度,塞私便而一功勞,此公利也。錯法以道民也而又貴文學,則民之所師法也疑。賞功 以勸民也而又尊行修,則民之產利也惰。夫貴文學以疑法,尊行修以貳功,索國之富強,不 可得也。
4 八說: 搢笏干戚,不適有方鐵銛;登降周旋,不逮日中奏百;狸首射侯,不當強弩趨發; 干城距衝,不若堙穴伏櫜。古人亟於德,中世逐於智,當今爭於力。古者寡事而備簡,樸陋 而不盡,故有珧銚而推車者。古者人寡而相親,物多而輕利易讓,故有揖讓而傳天下者。然 則行揖讓,高慈惠,而道仁厚,皆推政也。處多事之時,用寡事之器,非智者之備也;當大 爭之世而循揖讓之軌,非聖人之治也。故智者不乘推車,聖人不行推政也。
5 八說: 法所以制事,事所以名功也。法有立而有難,權其難而事成則立之;事成而有害, 權其害而功多則為之。無難之法,無害之功,天下無有也。是以拔千丈之都,敗十萬之眾, 死傷者軍之乘,甲兵折挫,士卒死傷,而賀戰勝得地者,出其小害計其大利也。夫沐者有棄 髮,除者傷血肉,為人見其難,因釋其業,是無術之事也。先聖有言曰:“規有摩,而水有 波,我欲更之,無奈之何!”此通權之言也。是以說有必立而曠於實者,言有辭拙而急於用 者,故聖人不求無害之言,而務無易之事。人之不事衡石者,非貞廉而遠利也,石不能為人 多少,衡不能為人輕重,求索不能得,故人不事也。明主之國,官不敢枉法,吏不敢為私, 貨賂不行,是境內之事盡如衡石也。此其臣有姦者必知,知者必誅。是以有道之主,不求清 潔之吏,而務必知之術也。
6 八說: 慈母之於弱子也,愛不可為前。然而弱子有僻行,使之隨師;有惡病,使之事醫。 不隨師則陷於刑,不事醫則疑於死。慈母雖愛,無益於振刑救死。則存子者非愛也,子母之 性,愛也。臣主之權,筴也。母不能以愛存家,君安能以愛持國?明主者,通於富強則可以 得欲矣。故謹於聽治,富強之法也。明其法禁,察其謀計。法明則內無變亂之患,計得則外 無死虜之禍。故存國者,非仁義也。仁者,慈惠而輕財者也;暴者,心毅而易誅者也。慈惠 則不忍,輕財則好與。心毅則憎心見於下,易誅則妄殺加於人。不忍則罰多宥赦,好與則賞 多無功。憎心見則下怨其上,妄誅則民將背叛。故仁人在位,下肆而輕犯禁法,偷幸而望於 上;暴人在位,則法令妄而臣主乖,民怨而亂心生。故曰:仁暴者,皆亡國者也。
7 八說: 不能具美食而勸餓人飯,不為能活餓者也;不能辟草生粟而勸貸施賞賜,不能為富 民者也。今學者之言也,不務本作而好末事,知道虛聖以說民,此勸飯之說。勸飯之說,明 主不受也。
8 八說: 書約而弟子辯,法省而民訟簡。是以聖人之書必著論,明主之法必詳事。盡思慮, 揣得失,智者之所難也;無思無慮,挈前言而責後功,愚者之所易也。明主慮愚者之所易, 以責智者之所難,故智慮力勞不用而國治也。
9 八說: 酸甘鹹淡,不以口斷而決於宰尹,則廚人輕君而重於宰尹矣。上下清濁,不以耳斷 而決於樂正,則瞽工輕君而重於樂正矣。治國是非,不以術斷而決於寵人,則臣下輕君而重 於寵人矣。人主不親觀聽,而制斷在下,託食於國者也。
10 八說: 使人不衣不食而不飢不寒,又不惡死,則無事上之意。意欲不宰於君,則不可使 也。
11 八說: 今生殺之柄在大臣,而主令得行者,未嘗有也。虎豹必不用其爪牙而與鼷鼠同威 ,萬金之家、必不用其富厚而與監門同資。有土之君,說人不能利,惡人不能害,索人欲畏 重己,不可得也。
12 八說: 人臣肆意陳欲曰俠,人主肆意陳欲曰亂;人臣輕上曰驕,人主輕下曰暴。行理同 實,下以受譽,上以得非,人臣大得,人主大亡。
13 八說: 明主之國,有貴臣無重臣。貴臣者,爵尊而官大也;重臣者,言聽而力多者也。 明主之國,遷官襲級,官爵受功,故有貴臣。言不度行,而有偽必誅,故無重臣也。
《八經》 1 八經: 一、凡治天下,必因人情。人情者,有好惡,故賞罰可用;賞罰可用則禁令可立而 治道具矣。君執柄以處勢,故令行禁止。柄者,殺生之制也;勢者,勝眾之資也。廢置無度 則權瀆,賞罰下共則威分。是以明主不懷愛而聽,不留說而計。故聽言不參則權分乎姦,智 力不用則君窮乎臣。故明主之行制也天,其用人也鬼。天則不非,鬼則不困。勢行 教嚴逆而不違,毀譽一行而不議。故賞賢罰暴,舉善之至者也;賞暴罰賢,舉惡之至者也; 是謂賞同罰異。賞莫如厚,使民利之;譽莫如美,使民榮之;誅莫如重,使民畏之;毀莫如 惡,使民恥之。然後一行其法,禁誅於私。家不害功罪,賞罰必知之,知之道盡矣。
2 八經: 因情
3 八經: 二、力不敵眾,智不盡物。與其用一人,不如用一國。故智力敵而群物勝,揣中則 私勞,不中則在過。下君盡己之能,中君盡人之力,上君盡人之智。是以事至而結智,一聽 而公會。聽不一則後悖於前,後悖於前則愚智不分;不公會則猶豫而不斷,不斷則事留。自 取一,則毋墮壑之累。故使之諷,諷定而怒。是以言陳之日,必有筴籍,結智者事發而驗, 結能者功見而。謀成敗,成敗有徵,賞罰隨之。事成則君收其功,規敗則臣任其罪。君人者 合符猶不親,而況於力乎?事智猶不親,而況於懸乎?故非用人也不取同,同則君怒。使人 相用則君神,君神則下盡。下盡下,則臣、上不因君而主道畢矣。
4 八經: 主道
5 八經: 三、知臣主之異利者王,以為同者劫,與共事者殺。故明主審公私之分,審利害之 地,姦乃無所乘。亂之所生六也:主母,后姬,子姓,弟兄,大臣,顯賢。任吏責臣,主母 不放。禮施異等,后姬不疑。分勢不貳,庶適不爭。權籍不失,兄弟不侵。下不一門,大臣 不擁。禁賞必行,顯賢不亂。臣有二因,謂外內也。外曰畏,內曰愛。所畏之求得,所愛之 言聽,此亂臣之所因也。外國之置諸吏者,結誅親暱重帑,則外不籍矣。爵祿循功,請者俱 罪,則內不因矣。外不籍,內不因,則姦宄塞矣。官襲節而進,以至大任,智也。其位至而 任大者,以三節持之,曰質、曰鎮、曰固。親戚妻子,質也。爵祿厚而必,鎮也。參伍貴帑 ,固也。賢者止於質,貪饕化於鎮,姦邪窮於固。忍不制則下上,小不除則大誅,而名實當 則徑之。生害事,死傷名,則行飲食;不然,而與其讎;此謂除陰姦也。醫曰詭,詭曰易。 易功而賞,見罪而罰,而詭乃止。是非不泄,說諫不通,而易乃不用。父兄賢良播出曰遊禍 ,其患鄰敵多資。僇辱之人近習曰狎賊,其患發忿疑辱之心生。藏怒持罪而不發曰增亂,其 患徼幸妄舉之人起。大臣兩重、提衡而不踦曰卷禍,其患家隆劫殺之難作。脫易不自神曰彈 威,其患賊夫酖毒之亂起。此五患者,人主之不知,則有劫殺之事。廢置之事,生於內則治 ,生於外則亂。是以明主以功論之內,而以利資之外,故其國治而敵亂。即亂之道,臣憎則 起外若眩,臣愛則起內若藥。
6 八經: 起亂
7 八經: 四、參伍之道:行參以謀多,揆伍以責失;行參必拆,揆伍必怒。不拆則瀆上,不 怒則相和。拆之徵足以知多寡,怒之前不及其眾。觀聽之勢,其徵在比周而賞異也。誅毋謁 而罪同。言會眾端,必揆之以地,謀之以天,驗之以物,參之以人。四徵者符,乃可以觀矣 。參言以知其誠,易視以改其澤。執見以得非常。一用以務近習,重言以懼遠使,舉往以悉 其前,即邇以知其內,疏置以知其外,握明以問所闇,詭使以絕黷泄,倒言以嘗所疑,論反 以得陰姦,設諫以綱獨為,舉錯以觀姦動,明說以誘避過,卑適以觀直諂,宣聞以通未見, 作鬥以散朋黨,深一以警眾心,泄異以易其慮。似類則合其參,陳過則明其固,知罪辟罪以 止威,陰使時循以省衰,漸更以離通比,下約以侵其上,相室約其廷臣,廷臣約其官屬,兵 士約其軍吏,遣使約其行介,縣令約其辟吏,郎中約其左右,后姬約其宮媛,此之謂條達之 道。言通事泄則術不行。
8 八經: 立道
9 八經: 五、明主,其務在周密。是以喜見則德償,怒見則威分。故明主之言隔塞而不通, 周密而不見。故以一得十者下道也,以十得一者上道也。明主兼行上下,故姦無所失。伍、 官、連、縣而鄰,謁過賞,失過誅。上之於下,下之於上,亦然。是故上下貴賤相畏以法, 相誨以和。民之性,有生之實,有生之名。為君者有賢知之名,有賞罰之實。名實俱至,故 福善必聞矣。
10 八經: 參言
11 八經: 六、聽不參則無以責下,言不督乎用則邪說當上。言之為物也以多信,不然之物, 十人云疑,百人然乎,千人不可解也。吶者言之疑,辯者言之信。姦之食上也,取資乎眾, 籍信乎辯,而以類飾其私。人主不饜忿而待合參,其勢資下也。有道之主,聽言、督其用, 課其功,功課而賞罰生焉,故無用之辯不留朝。任事者知不足以治職,則放官收。說大而誇 則窮端,故姦得而怒。無故而不當為誣,誣而罪,臣言必有報,說必責用也,故朋黨之言不 上聞。凡聽之道,人臣忠論以聞姦,博論以內一,人主不智則姦得資。明主之道,己喜則求 其所納,己怒則察其所搆;論於已變之後,以得毀譽公私之徵。眾諫以效智故,使君自取一 以避罪。故眾之諫也,敗、君之取也。無副言於上以設將然,今符言於後以知謾誠語。明主 之道,臣不得兩諫,必任其一語;不得擅行,必合其參;故姦無道進矣。
12 八經: 聽法
13 八經: 七、官之重也,毋法也;法之息也,上闇也。上闇無度則官擅為,官擅為故奉重, 無前則徵多,徵多故富。官之富重也,亂功之所生也。明主之道,取於任,賢於官,賞於功 ;言程、主喜俱必利,不當、主怒俱必害,則人不私父兄而進其仇讎。勢足以行法,奉足以 給事,而私無所生,故民勞苦而輕官。任事也毋重,使其寵必在爵;處官者毋私,使其利必 在祿;故民尊爵而重祿。爵祿所以賞也,民重所以賞也則國治。刑之煩也,名之繆也,賞譽 不當則民疑。民之重名與其重賞也均。賞者有誹焉,不足以勸;罰者有譽焉,不足以禁。明 主之道,賞必出乎公利,名必在乎為上。賞譽同軌,非誅俱行,然則民無榮於賞之內。有重 罰者必有惡名,故民畏。罰所以禁也,民畏所以禁則國治矣。
14 八經: 類柄
15 八經: 八、行義示則主威分,慈仁聽則法制毀。民以制畏上,而上以勢卑下,故下肆很觸 而榮於輕君之俗則主威分。民以法難犯上,而上以法撓慈仁,故下明愛施而務賕紋之政,是 以法令隳。尊私行以貳主威,行賕紋以疑法,聽之則亂治,不聽則謗主,故君輕乎位而法亂 乎官,此之謂無常之國。明主之道,臣不得以行義成榮,不得以家利為功。功名所生,必出 於官法;法之所外,雖有難行,不以顯焉;故民無以私名。設法度以齊民,信賞罰以盡民能 ,明誹譽以勸沮,名號、賞罰、法令三隅,故大臣有行則尊君,百姓有功則利上,此之謂有 道之國也。
《五蠹》 1 五蠹: 上古之世,人民少而禽獸眾,人民不勝禽獸蟲蛇,有聖人作,搆木為巢以避群害, 而民悅之,使王天下,號曰有巢氏。民食果蓏蚌蛤,腥臊惡臭而傷害腹胃,民多疾病,有聖 人作,鑽燧取火以化腥臊,而民說之,使王天下,號之曰燧人氏。中古之世,天下大水,而 鯀、禹決瀆。近古之世,桀、紂暴亂,而湯、武征伐。今有搆木鑽燧於夏后氏之世者,必為 鯀、禹笑矣。有決瀆於殷、周之世者,必為湯、武笑矣。然則今有美堯、舜、湯、武、禹之 道於當今之世者,必為新聖笑矣。是以聖人不期脩古,不法常可,論世之事,因為之備。宋 人有耕田者,田中有株,兔走,觸株折頸而死,因釋其耒而守株,冀復得兔,兔不可復得, 而身為宋國笑。今欲以先王之政,治當世之民,皆守株之類也。
2 五蠹: 古者丈夫不耕,草木之實足食也;婦人不織,禽獸之皮足衣也。不事力而養足,人 民少而財有餘,故民不爭。是以厚賞不行,重罰不用而民自治。今人有五子不為多,子又有 五子,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孫,是以人民眾而貨財寡,事力勞而供養薄,故民爭,雖倍賞累 罰而不免於亂。
3 五蠹: 堯之王天下也,茅茨不翦,采椽不斲,糲粢之食,藜藿之羹,冬日麑裘,夏日葛衣 ,雖監門之服養,不虧於此矣。禹之王天下也,身執耒臿以為民先,股無胈,脛不生毛,雖 臣虜之勞不苦於此矣。以是言之,夫古之讓天子者,是去監門之養而離臣虜之勞也,古傳天 下而不足多也。今之縣令,一日身死,子孫累世絜駕,故人重之;是以人之於讓也,輕辭古 之天子,難去今之縣令者,薄厚之實異也。夫山居而谷汲者,膢臘而相遺以水;澤居苦水者 ,買庸而決竇。故饑歲之春,幼弟不饟;穰歲之秋,疏客必食;非疏骨肉愛過客也,多少之 實異也。是以古之易財,非仁也,財多也;今之爭奪,非鄙也,財寡也;輕辭天子,非高也 ,勢薄也;爭土橐,非下也,權重也。故聖人議多少、論薄厚為之政,故罰薄不為慈,誅嚴 不為戾,稱俗而行也。故事因於世,而備適於事。
4 五蠹: 古者文王處豐、鎬之間,地方百里,行仁義而懷西戎,遂王天下。徐偃王處漢東, 地方五百里,行仁義,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國,荊文王恐其害己也,舉兵伐徐,遂滅之。故 文王行仁義而王天下,偃王行仁義而喪其國,是仁義用於古不用於今也。故曰:世異則事異 。當舜之時,有苗不服,禹將伐之,舜曰:“不可。上德不厚而行武,非道也。”乃修教三 年,執干戚舞,有苗乃服。共工之戰,鐵銛矩者及乎敵,鎧甲不堅者傷乎體,是干戚用於古 不用於今也。故曰:事異則備變。上古競於道德,中世逐於智謀,當今爭於氣力。齊將攻魯 ,魯使子貢說之,齊人曰:“子言非不辯也,吾所欲者土地也,非斯言所謂也。”遂舉兵伐 魯,去門十里以為界。故偃王仁義而徐亡,子貢辯智而魯削。以是言之,夫仁義辯智,非所 以持國也。去偃王之仁,息子貢之智,循徐、魯之力使敵萬乘,則齊、荊之欲不得行於二國 矣。
5 五蠹: 夫古今異俗,新故異備,如欲以寬緩之政、治急世之民,猶無轡策而御駻馬,此不 知之患也。今儒、墨皆稱先王兼愛天下,則視民如父母。何以明其然也?曰:“司寇行刑, 君為之不舉樂;聞死刑之報,君為流涕。”此所舉先王也。夫以君臣為如父子則必治,推是 言之,是無亂父子也。人之情性,莫先於父母,皆見愛而未必治也,雖厚愛矣,奚遽不亂? 今先王之愛民,不過父母之愛子,子未必不亂也,則民奚遽治哉!且夫以法行刑而君為之流 涕,此以效仁,非以為治也。夫垂泣不欲刑者仁也,然而不可不刑者法也,先王勝其法不聽 其泣,則仁之不可以為治亦明矣。且民者固服於勢,寡能懷於義。仲尼,天下聖人也,修行 明道以遊海內,海內說其仁,美其義,而為服役者七十人,蓋貴仁者寡,能義者難也。故以 天下之大,而為服役者七十人,而仁義者一人。魯哀公,下主也,南面君國,境內之民莫敢 不臣。民者固服於勢,誠易以服人,故仲尼反為臣,而哀公顧為君。仲尼非懷其義,服其勢 也。故以義則仲尼不服於哀公,乘勢則哀公臣仲尼。今學者之說人主也,不乘必勝之勢,而 務行仁義則可以王,是求人主之必及仲尼,而以世之凡民皆如列徒,此必不得之數也。
6 五蠹: 今有不才之子,父母怒之弗為改,鄉人譙之弗為動,師長教之弗為變。夫以父母之 愛,鄉人之行,師長之智,三美加焉,而終不動其脛毛,不改;州部之吏,操官兵、推公法 而求索姦人,然後恐懼,變其節,易其行矣。故父母之愛不足以教子,必待州部之嚴刑者, 民固驕於愛、聽於威矣。故十仞之城,樓季弗能踰者,峭也;千仞之山,跛牂易牧者,夷也 。故明王峭其法、而嚴其刑也。布帛尋常,庸人不釋;鑠金百溢,盜跖不掇。不必害則不釋 尋常,必害手則不掇百溢,故明主必其誅也。是以賞莫如厚而信,使民利之;罰莫如重而必 ,使民畏之;法莫如一而固,使民知之。故主施賞不遷,行誅無赦。譽輔其賞,毀隨其罰, 則賢不肖俱盡其力矣。
7 五蠹: 今則不然,以其有功也爵之,而卑其士官也;以其耕作也賞之,而少其家業也;以 其不收也外之,而高其輕世也;以其犯禁也罪之,而多其有勇也。毀譽、賞罰之所加者相與 悖繆也,故法禁壞而民愈亂。今兄弟被侵必攻者廉也,知友被辱隨仇者貞也,廉貞之行成, 而君上之法犯矣。人主尊貞廉之行,而忘犯禁之罪,故民程於勇而吏不能勝也。不事力而衣 食則謂之能,不戰功而尊則謂之賢,賢能之行成而兵弱而地荒矣。人主說賢能之行,而忘兵 弱地荒之禍,則私行立而公利滅矣。
8 五蠹: 儒以文亂法,俠以武犯禁,而人主兼禮之,此所以亂也。夫離法者罪,而諸先生以 文學取;犯禁者誅,而群俠以私劍養。故法之所非,君之所取;吏之所誅,上之所養也。法 趣上下四相反也,而無所定,雖有十黃帝不能治也。故行仁義者非所譽,譽之則害功;文學 者非所用,用之則亂法。楚之有直躬,其父竊羊而謁之吏,令尹曰:“殺之,”以為直於君 而曲於父,報而罪之。以是觀之,夫君之直臣,父之暴子也。魯人從君戰,三戰三北,仲尼 問其故,對曰:“吾有老父,身死莫之養也。”仲尼以為孝,舉而上之。以是觀之,夫父之 孝子,君之背臣也。故令尹誅而楚姦不上聞,仲尼賞而魯民易降北。上下之利若是其異也, 而人主兼舉匹夫之行,而求致社稷之福,必不幾矣。古者蒼頡之作書也,自環者謂之私,背 私謂之公,公私之相背也,乃蒼頡固以知之矣。今以為同利者,不察之患也。然則為匹夫計 者,莫如脩行義而習文學。行義脩則見信,見信則受事;文學習則為明師,為明師則顯榮; 此匹夫之美也。然則無功而受事,無爵而顯榮,為有政如此,則國必亂,主必危矣。故不相 容之事,不兩立也。斬敵者受賞,而高慈惠之行;拔城者受爵祿,而信廉愛之說;堅甲厲兵 以備難,而美薦紳之飾;富國以農,距敵恃卒,而貴文學之士;廢敬上畏法之民,而養遊俠 私劍之屬。舉行如此,治強不可得也。國平養儒俠,難至用介士,所利非所用,所用非所利 。是故服事者簡其業,而游學者日眾,是世之所以亂也。
9 五蠹: 且世之所謂賢者,貞信之行也。所謂智者,微妙之言也。微妙之言,上智之所難知 也。今為眾人法,而以上智之所難知,則民無從識之矣。故糟糠不飽者不務梁肉,短褐不完 者不待文繡。夫治世之事,急者不得,則緩者非所務也。今所治之政,民閒之事,夫婦所明 知者不用,而慕上知之論,則其於治反矣。故微妙之言,非民務也。若夫賢良貞信之行者, 必將貴不欺之士。不欺之士者,亦無不欺之術也。布衣相與交,無富厚以相利,無威勢以相 懼也,故求不欺之士。今人主處制人之勢,有一國之厚,重賞嚴誅,得操其柄,以修明術之 所燭,雖有田常、子罕之臣,不敢欺也,奚待於不欺之士?今貞信之士不盈於十,而境內之 官以百數,必任貞信之士,則人不足官,人不足官則治者寡而亂者眾矣。故明主之道,一法 而不求智,固術而不慕信,故法不敗,而群官無姦詐矣。
10 五蠹: 今人主之於言也,說其辯而不求其當焉;其用於行也,美其聲而不責其功焉。是以 天下之眾,其談言者務為辯而不周於用,故舉先王言仁義者盈廷,而政不免於亂;行身者競 於為高而不合於功,故智士退處巖穴、歸祿不受,而兵不免於弱,政不免於亂,此其故何也 ?民之所譽,上之所禮,亂國之術也。今境內之民皆言治,藏商、管之法者家有之,而國愈 貧,言耕者眾,執耒者寡也;境內皆言兵,藏孫、吳之書者家有之,而兵愈弱,言戰者多, 被甲者少也。故明主用其力,不聽其言;賞其功,必禁無用;故民盡死力以從其上。夫耕之 用力也勞,而民為之者,曰:可得以富也。戰之為事也危,而民為之者,曰:可得以貴也。 今修文學、習言談,則無耕之勞、而有富之實,無戰之危、而有貴之尊,則人孰不為也?是 以百人事智而一人用力,事智者眾則法敗,用力者寡則國貧,此世之所以亂也。故明主之國 ,無書簡之文,以法為教;無先王之語,以吏為師;無私劍之捍,以斬首為勇。是境內之民 ,其言談者必軌於法,動作者歸之於功,為勇者盡之於軍。是故無事則國富,有事則兵強, 此之謂王資。既畜王資而承敵國之舋,超五帝,侔三王者,必此法也。
11 五蠹: 今則不然,士民縱恣於內,言談者為勢於外,外內稱惡以待強敵,不亦殆乎!故群 臣之言外事者,非有分於從衡之黨,則有仇讎之忠,而借力於國也。從者,合眾弱以攻一強 也;而衡者,事一強以攻眾弱也;皆非所以持國也。今人臣之言衡者皆曰:“不事大則遇敵 受禍矣。”事大未必有實,則舉圖而委,效璽而請兵矣。獻圖則地削,效璽則名卑,地削則 國削,名卑則政亂矣。事大為衡未見其利也,而亡地亂政矣。人臣之言從者皆曰:“不救小 而伐大則失天下,失天下則國危,國危而主卑。”救小未必有實,則起兵而敵大矣。救小未 必能存,而交大未必不有疏,有疏則為強國制矣。出兵則軍敗,退守則城拔,救小為從未見 其利,而亡地敗軍矣。是故事強則以外權士官於內,救小則以內重求利於外,國利未立,封 土厚祿至矣;主上雖卑,人臣尊矣;國地雖削,私家富矣。事成則以權長重,事敗則以富退 處。人主之於其聽說也,於其臣,事未成則爵祿已尊矣;事敗而弗誅,則游說之士,孰不為 用矰繳之說而徼倖其後?故破國亡主以聽言談者之浮說,此其故何也?是人君不明乎公私之 利,不察當否之言,而誅罰不必其後也。皆曰“外事大可以王,小可以安。”夫王者,能攻 人者也;而安,則不可攻也。強,則能攻人者也;治,則不可攻也。治強不可責於外,內政 之有也。今不行法術於內,而事智於外,則不至於治強矣。鄙諺曰:“長袖善舞,多錢善賈 。”此言多資之易為工也。故治強易為謀,弱亂難為計。故用於秦者十變而謀希失,用於燕 者一變而計希得,非用於秦者必智,用於燕者必愚也,蓋治亂之資異也。故周去秦為從,期 年而舉;衛離魏為衡,半歲而亡。是周滅於從,衛亡於衡也。使周、衛緩其從衡之計,而嚴 其境內之治,明其法禁,必其賞罰,盡其地力以多其積,致其民死以堅其城守,天下得其地 則其利少,攻其國則其傷大,萬乘之國、莫敢自頓於堅城之下,而使強敵裁其弊也,此必不 亡之術也。舍必不亡之術而道必滅之事,治國者之過也。智困於內而政亂於外,則亡不可振 也。
12 五蠹: 民之故計,皆就安利如辟危窮。今為之攻戰,進則死於敵,退則死於誅則危矣。 棄私家之事而必汗馬之勞,家困而上弗論則窮矣。窮危之所在也,民安得勿避。故事私門而 完解舍,解舍完則遠戰,遠戰則安。行貨賂而襲當塗者則求得,求得則私安,私安則利之所 在,安得勿就?是以公民少而私人眾矣。夫明王治國之政,使其商工游食之民少而名卑,以 寡趣本務而趨末作。今世近習之請行則官爵可買,官爵可買則商工不卑也矣;姦財貨賈得用 於市則商人不少矣。聚斂倍農而致尊過耕戰之士,則耿介之士寡而高價之民多矣。
13 五蠹: 是故亂國之俗,其學者則稱先王之道,以籍仁義,盛容服而飾辯說,以疑當世之法 而貳人主之心。其言古者,為設詐稱,借於外力,以成其私而遺社稷之利。其帶劍者,聚徒 屬,立節操,以顯其名而犯五官之禁。其患御者,積於私門,盡貨賂而用重人之謁,退汗馬 之勞。其商工之民,修治苦窳之器,聚弗靡之財,蓄積待時而侔農夫之利。此五者,邦之蠹 也。人主不除此五蠹之民,不養耿介之士,則海內雖有破亡之國,削滅之朝,亦勿怪矣。
《顯學》 1 顯學: 世之顯學,儒、墨也。儒之所至,孔丘也。墨之所至,墨翟也。自孔子之死也,有子 張之儒,有子思之儒,有顏氏之儒,有孟氏之儒,有漆雕氏之儒,有仲良氏之儒,有孫氏之儒 ,有樂正氏之儒。自墨子之死也,有相里氏之墨,有相夫氏之墨,有鄧陵氏之墨。故孔、墨之 後,儒分為八,墨離為三,取舍相反、不同,而皆自謂真孔、墨,孔、墨不可復生,將誰使定 世之學乎?孔子、墨子俱道堯、舜,而取舍不同,皆自謂真堯、舜,堯、舜不復生,將誰使定 儒、墨之誠乎?殷、周七百餘歲,虞、夏二千餘歲,而不能定儒、墨之真,今乃欲審堯、舜之 道於三千歲之前,意者其不可必乎!無參驗而必之者、愚也,弗能必而據之者、誣也。故明據 先王,必定堯、舜者,非愚則誣也。愚誣之學,雜反之行,明主弗受也。
2 顯學: 墨者之葬也,冬日冬服,夏日夏服,桐棺三寸,服喪三月,世主以為儉而禮之。儒者 破家而葬,服喪三年,大毀扶杖,世主以為孝而禮之。夫是墨子之儉,將非孔子之侈也;是孔 子之孝,將非墨子之戾也。今孝戾、侈儉俱在儒、墨,而上兼禮之。漆雕之議,不色撓,不目 逃,行曲則違於臧獲,行直則怒於諸侯,世主以為廉而禮之。宋榮子之議,設不鬥爭,取不隨 仇,不羞囹圄,見侮不辱,世主以為寬而禮之。夫是漆雕之廉,將非宋榮之恕也;是宋榮之寬 ,將非漆雕之暴也。今寬廉、恕暴俱在二子,人主兼而禮之。自愚誣之學、雜反之辭爭,而人 主俱聽之,故海內之士,言無定術,行無常議。夫冰炭不同器而久,寒暑不兼時而至,雜反之 學不兩立而治,今兼聽雜學繆行同異之辭,安得無亂乎?聽行如此,其於治人又必然矣。
3 顯學: 今世之學士語治者多曰:“與貧窮地以實無資。”今夫與人相若也,無豐年旁入之利 而獨以完給者,非力則儉也。與人相若也,無饑饉疾疚禍罪之殃獨以貧窮者,非侈則墯也。侈 而墯者貧,而力而儉者富。今上徵斂於富人以布施於貧家,是奪力儉而與侈墯也。而欲索民之 疾作而節用,不可得也。
4 顯學: 今有人於此,義不入危城,不處軍旅,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脛一毛,世主必從而禮之, 貴其智而高其行,以為輕物重生之士也。夫上所以陳良田大宅、設爵祿,所以易民死命也,今 上尊貴輕物重生之士、而索民之出死而重殉上事,不可得也。藏書策、習談論、聚徒役、服文 學而議說,世主必從而禮之,曰:“敬賢士,先王之道也。”夫吏之所稅,耕者也;而上之所 養,學士也。耕者則重稅,學士則多賞,而索民之疾作而少言談,不可得也。立節參民,執操 不侵,怨言過於耳必隨之以劍,世主必從而禮之,以為自好之士。夫斬首之勞不賞,而家鬥之 勇尊顯,而索民之疾戰距敵而無私鬥,不可得也。國平則養儒俠,難至則用介士,所養者非所 用,所用者非所養,此所以亂也。且夫人主於聽學也,若是其言、宜布之官而用其身,若非其 言、宜去其身而息其端。今以為是也而弗布於官,以為非也而不息其端,是而不用,非而不息 ,亂亡之道也。
5 顯學: 澹臺子羽,君子之容也,仲尼幾而取之,與處久而行不稱其貌。宰予之辭,雅而文也 ,仲尼幾而取之,與處而智不充其辯。故孔子曰:“以容取人乎,失之子羽;以言取人乎,失 之宰予。”故以仲尼之智而有失實之聲。今之新辯濫乎宰予,而世主之聽眩乎仲尼,為悅其言 ,因任其身,則焉得無失乎?是以魏任孟卯之辯而有華下之患,趙任馬服之辯而有長平之禍; 此二者,任辯之失也。夫視鍛錫而察青黃,區冶不能以必劍;水擊鵠雁,陸斷駒馬,則臧獲不 疑鈍利。發齒吻形容,伯樂不能以必馬;授車就駕而觀其末塗,則臧獲不疑駑良。觀容服,聽 辭言,仲尼不能以必士;試之官職,課其功伐,則庸人不疑於愚智。故明主之吏,宰相必起於 州部,猛將必發於卒伍。夫有功者必賞,則爵祿厚而愈勸;遷官襲級,則官職大而愈治。夫爵 祿大而官職治,王之道也。
6 顯學: 磐石千里,不可謂富;象人百萬,不可謂強。石非不大,數非不眾也,而不可謂富強 者,磐不生粟,象人不可使距敵也。今商官技藝之士亦不墾而食,是地不墾與磐石一貫也。儒 俠毋軍勞、顯而榮者則民不使,與象人同事也。夫禍知磐石象人,而不知禍商官儒俠為不墾之 地、不使之民,不知事類者也。
7 顯學: 故敵國之君王雖說吾義,吾弗入貢而臣;關內之侯雖非吾行,吾必使執禽而朝。是故 力多則人朝,力寡則朝於人,故明君務力。夫嚴家無悍虜,而慈母有敗子,吾以此知威勢之可 以禁暴,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亂也。
8 顯學: 夫聖人之治國,不恃人之為吾善也,而用其不得為非也。恃人之為吾善也,境內不什 數;用人不得為非,一國可使齊。為治者用眾而舍寡,故不務德而務法。夫必恃自直之箭,百 世無矢;恃自圜之木,千世無輪矣。自直之箭、自圜之木,百世無有一,然而世皆乘車射禽者 何也?隱栝之道用也。雖有不恃隱栝而有自直之箭、自圜之木,良工弗貴也,何則?乘者非一 人,射者非一發也。不恃賞罰而恃自善之民,明主弗貴也,何則?國法不可失,而所治非一人 也。故有術之君,不隨適然之善,而行必然之道。
9 顯學: 今或謂人曰:“使子必智而壽”,則世必以為狂。夫智、性也,壽、命也,性命者, 非所學於人也,而以人之所不能為說人,此世之所以謂之為狂也。謂之不能,然則是諭也。夫 諭、性也。以仁義教人,是以智與壽說也,有度之主弗受也。故善毛嗇、西施之美,無益吾面 ,用脂澤粉黛則倍其初。言先王之仁義,無益於治,明吾法度,必吾賞罰者亦國之脂澤粉黛也 。故明主急其助而緩其頌,故不道仁義。
10 顯學: 今巫祝之祝人曰:“使若千秋萬歲。”千秋萬歲之聲聒耳,而一日之壽無徵於人, 此人所以簡巫祝也。今世儒者之說人主,不善今之所以為治,而語已治之功;不審官法之事, 不察姦邪之情,而皆道上古之傳,譽先王之成功。儒者飾辭曰:“聽吾言則可以霸王。”此說 者之巫祝,有度之主不受也。故明主舉實事,去無用;不道仁義者故,不聽學者之言。
11 顯學: 今不知治者必曰:“得民之心。”欲得民之心而可以為治,則是伊尹、管仲無所用也 ,將聽民而已矣。民智之不可用,猶嬰兒之心也。夫嬰兒不剔首則腹痛,不揊痤則寖益,剔首 、揊痤必一人抱之,慈母治之,然猶啼呼不止,嬰兒子不知犯其所小苦致其所大利也。今上急 耕田墾草以厚民產也,而以上為酷;修刑重罰以為禁邪也,而以上為嚴;徵賦錢粟以實倉庫、 且以救饑饉備軍旅也,而以上為貪;境內必知介,而無私解,并力疾鬥所以禽虜也,而以上為 暴。此四者所以治安也,而民不知悅也。夫求聖通之士者,為民知之不足師用。昔禹決江濬河 而民聚瓦石,子產開畝樹桑鄭人謗訾。禹利天下,子產存鄭,皆以受謗,夫民智之不足用亦明 矣。故舉士而求賢智,為政而期適民,皆亂之端,未可與為治也。
《忠孝》 1 忠孝: 天下皆以孝悌忠順之道為是也,而莫知察孝悌忠順之道而審行之,是以天下亂。皆以 堯、舜之道為是而法之,是以有弒君,有曲於父。堯、舜、湯、武,或反君臣之義,亂後世之 教者也。堯為人君而君其臣,舜為人臣而臣其君,湯、武為人臣而弒其主、刑其尸,而天下譽 之,此天下所以至今不治者也。夫所謂明君者,能畜其臣者也;所謂賢臣者,能明法辟、治官 職以戴其君者也。今堯自以為明而不能以畜舜,舜自以為賢而不能以戴堯,湯、武自以為義而 弒其君長,此明君且常與,而賢臣且常取也。故至今為人子者有取其父之家,為人臣者有取其 君之國者矣。父而讓子,君而讓臣,此非所以定位一教之道也。臣之所聞曰:“臣事君,子事 父,妻事夫,三者順則天下治,三者逆則天下亂,此天下之常道也,明王賢臣而弗易也。”則 人主雖不肖,臣不敢侵也。今夫上賢任智無常,逆道也;而天下常以為治,是故田氏奪呂氏於 齊,戴氏奪子氏於宋,此皆賢且智也,豈愚且不肖乎?是廢常、上賢則亂,舍法、任智則危。 故曰:“上法而不上賢。”
2 忠孝: 記曰:“舜見瞽瞍,其容造焉。孔子曰:當是時也,危哉!天下岌岌,有道者、父固 不得而子,君固不得而臣也。”臣曰:孔子本未知孝悌忠順之道也。然則有道者,進不為臣主 ,退不為父子耶?父之所以欲有賢子者,家貧則富之,父苦則樂之;君之所以欲有賢臣者,國 亂則治之,主卑則尊之。今有賢子而不為父,則父之處家也苦;有賢臣而不為君,則君之處位 也危。然則父有賢子,君有賢臣,適足以為害耳,豈得利哉!焉所謂忠臣不危其君,孝子不非 其親?今舜以賢取君之國,而湯、武以義放弒其君,此皆以賢而危主者也,而天下賢之。古之 烈士,進不臣君,退不為家,是進則非其君,退則非其親者也。且夫進不臣君,退不為家,亂 世絕嗣之道也。是故賢堯、舜、湯、武而是烈士,天下之亂術也。瞽瞍為舜父而舜放之,象為 舜弟而殺之。放父殺弟,不可謂仁;妻帝二女而取天下,不可謂義。仁義無有,不可謂明。《 詩》云:“普天之下,莫非王土,率土之濱,莫非王臣。”信若詩之言也,是舜出則臣其君, 入則臣其父、妾其母、妻其主女也。故烈士內不為家,亂世絕嗣;而外矯於君,朽骨爛肉,施 於土地,流於川谷,不避蹈水火,使天下從而效之,是天下遍死而願夭也,此皆釋世而不治是 也。世之所為烈士者,雖眾獨行,取異於人,為恬淡之學而理恍惚之言。臣以為恬淡,無用之 教也;恍惚,無法之言也。言出於無法,教出於無用者,天下謂之察。臣以為人生必事君養親 ,事君養親不可以恬淡;之人必以言論忠信法術,言論忠信法術不可以恍惚。恍惚之言,恬淡 之學,天下之惑術也。孝子之事父也,非競取父之家也;忠臣之事君也,非競取君之國也。夫 為人子而常譽他人之親曰:“某子之親,夜寢早起,強力生財以養子孫臣妾”,是誹謗其親者 也。為人臣常譽先王之德厚而願之,是誹謗其君者也。非其親者知謂之不孝,而非其君者天下 此賢之,此所以亂也。故人臣毋稱堯、舜之賢,毋譽湯、武之伐,毋言烈士之高,盡力守法, 專心於事主者為忠臣。
3 忠孝: 古者黔首悗密惷愚,故可以虛名取也。今民儇詗智慧,欲自用,不聽上,上必且勸之 以賞然後可進,又且畏之以罰然後不敢退。而世皆曰:“許由讓天下,賞不足以勸;盜跖犯刑 赴難,罰不足以禁。”臣曰:未有天下而無以天下為者許由是也,已有天下而無以天下為者堯 、舜是也;毀廉求財,犯刑趨利,忘身之死者,盜跖是也。此二者殆物也,治國用民之道也不 以此二者為量。治也者,治常者也;道也者,道常者也。殆物妙言,治之害也。天下太平之士 ,不可以賞勸也;天下太平之士,不可以刑禁也。然為太上士不設賞,為太下士不設刑,則治 國用民之道失矣。故世人多不言國法而言從橫。諸侯言從者曰:“從成必霸”,而言橫者曰“ 橫成必王”,山東之言從橫未嘗一日而止也,然而功名不成,霸王不立者,虛言非所以成治也 。王者獨行謂之王,是以三王不務離合而正,五霸不待從橫而察,治內以裁外而已矣。
《人主》 1 人主: 人主之所以身危國亡者,大臣太貴,左右太威也。所謂貴者,無法而擅行,操國柄而 便私者也。所謂威者,擅權勢而輕重者也。此二者,不可不察也。夫馬之所以能任重引車致遠 道者,以筋力也。萬乘之主、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諸侯者,以其威勢也。威勢者,人主之 筋力也。今大臣得威,左右擅勢,是人主失力,人主失力而能有國者,千無一人。虎豹之所以 能勝人執百獸者,以其爪牙也,當使虎豹失其爪牙,則人必制之矣。今勢重者,人主之爪牙也 ,君人而失其爪牙,虎豹之類也。宋君失其爪牙於子罕,簡公失其爪牙於田常,而不蚤奪之, 故身死國亡。今無術之主,皆明知宋、簡之過也,而不悟其失,不察其事類者也。
2 人主: 且法術之士,與當途之臣,不相容也。何以明之?主有術士,則大臣不得制斷,近習 不敢賣重,大臣左右權勢息,則人主之道明矣。今則不然,其當途之臣得勢擅事以環其私,左 右近習朋黨比周以制疏遠,則法術之士奚時得進用,人主奚時得論裁?故有術不必用,而勢不 兩立,法術之士焉得無危?故君人者非能退大臣之議,而背左右之訟,獨合乎道言也;則法術 之士安能蒙死亡之危而進說乎?此世之所以不治也。明主者,推功而爵祿,稱能而官事,所舉 者必有賢,所用者必有能,賢能之士進,則私門之請止矣。夫有功者受重祿,有能者處大官, 則私劍之士安得無離於私勇而疾距敵,游宦之士焉得無撓於私門而務於清潔矣?此所以聚賢能 之士,而散私門之屬也。今近習者不必智,人主之於人也或有所知而聽之,入因與近習論其言 ,聽近習而不計其智,是與愚論智也。其當途者不必賢,人主之於人或有所賢而禮之,入因與 當途者論其行,聽其言而不用賢,是與不肖論賢也。故智者決策於愚人,賢士程行於不肖,則 賢智之士奚時得用,而主之明塞矣。昔關龍逢說桀而傷其四肢,王子比干諫紂而剖其心,子胥 忠直夫差而誅於屬鏤。此三子者,為人臣非不忠,而說非不當也。然不免於死亡之患者,主不 察賢智之言,而蔽於愚不肖之患也。今人主非肯用法術之士,聽愚不肖之臣,則賢智之士、孰 敢當三子之危而進其智能者乎?此世之所以亂也。
《飭令》 1 飭令: 飭令則法不遷,法平則吏無姦。法已定矣,不以善言售法。任功則民少言,任善則民 多言。行法曲斷,以五里斷者王,以九里斷者強,宿治者削。
2 飭令: 以刑治,以賞戰,厚祿以用術。行都之過,則都無姦市。物多末眾,農弛姦勝,則國 必削。民有餘食,使以粟出,爵必以其力,則震不怠。三寸之管毋當,不可滿也。授官爵、出 利祿不以功,是無當也。國以功授官與爵,此謂以成智謀,以威勇戰,其國無敵。國以功授官 與爵,則治見者省,言有塞,此謂以治去治,以言去言。以功與爵者也故國多力,而天下莫之 能侵也。兵出必取,取必能有之;案兵不攻必當。朝廷之事,小者不毀,效功取官爵,廷雖有 辟言,不得以相干也,是謂以數治。以力攻者,出一取十;以言攻者,出十喪百。國好力,此 謂以難攻;國好言,此謂以易攻。其能,勝其害,輕其任,而道壞餘力於心,莫負乘宮之責於 君,內無伏怨,使明者不相干,故莫訟;使士不兼官,故技長;使人不同功,故莫爭。言此謂 易攻。
3 飭令: 重刑少賞,上愛民,民死賞。多賞輕刑,上不愛民,民不死賞。利出一空者,其國無 敵;利出二空者,其兵半用;利出十空者民不守。重刑明民大制使人則上利。行刑、重其輕者 ,輕者不至,重者不來,此謂以刑去刑。罪重而刑輕,刑輕則事生,此謂以刑致刑,其國必削 。
《心度》 1 心度: 聖人之治民,度於本,不從其欲,期於利民而已。故其與之刑,非所以惡民,愛之本 也。刑勝而民靜,賞繁而姦生,故治民者,刑勝、治之首也,賞繁、亂之本也。夫民之性,喜 其亂而不親其法。故明主之治國也,明賞則民勸功,嚴刑則民親法。勸功則公事不犯,親法則 姦無所萌。故治民者,禁姦於未萌;而用兵者,服戰於民心。禁先其本者治,兵戰其心者勝。 聖人之治民也,先治者強,先戰者勝。夫國事務先而一民心,專舉公而私不從,賞告而姦不生 ,明法而治不煩,能用四者強,不能用四者弱。夫國之所以強者,政也;主之所以尊者,權也 。故明君有權有政,亂君亦有權有政,積而不同,其所以立異也。故明君操權而上重,一政而 國治。故法者,王之本也;刑者,愛之自也。
2 心度: 夫民之性,惡勞而樂佚,佚則荒,荒則不治,不治則亂而賞刑不行於天下,者必塞。 故欲舉大功而難致而力者,大功不可幾而舉也;欲治其法而難變其故者,民亂,不可幾而治也 。故治民無常,唯治為法。法與時轉則治,治與世宜則有功。故民樸、而禁之以名則治,世知 、維之以刑則從。時移而治不易者亂,能治眾而禁不變者削。故聖人之治民也,法與時移而禁 與能變。
3 心度: 能越力於地者富,能起力於敵者強,強不塞者王。故王道在所聞,在所塞。塞其姦者 必王,故王術不恃外之不亂也,恃其不可亂也。恃外不亂而治立者削,恃其不可亂而行法者興 。故賢君之治國也,適於不亂之術。貴爵則上重,故賞功爵任而邪無所關。好力者其爵貴,爵 貴則上尊,上尊則必王。國不事力而恃私學者,其爵賤,爵賤則上卑,上卑者必削。故立國用 民之道也,能閉外塞私而上自恃者,王可致也。
《制分》 1 制分: 夫凡國博君尊者,未嘗非法重而可以至乎令行禁止於天下者也。是以君人者分爵制祿 ,則法必嚴以重之。夫國治則民安,事亂則邦危。法重者得人情,禁輕者失事實。且夫死力者 ,民之所有者也,情莫不出其死力以致其所欲。而好惡者,上之所制也,民者好利祿而惡刑罰 。上掌好惡以御民力,事實不宜失矣,然而禁輕事失者,刑賞失也。其治民不秉法,為善也如 是,則是無法也。故治亂之理,宜務分刑賞為急。治國者莫不有法,然而有存有亡,亡者、其 制刑賞不分也,治國者、其刑賞莫不有分。有持、以異為分,不可謂分。至於察君之分,獨分 也,是以其民重法而畏禁,願毋抵罪而不敢胥賞。故曰:不待刑賞而民從事矣。
2 制分: 是故夫至治之國,善以止姦為務。是何也?其法通乎人情,關乎治理也。然則去微姦 之道奈何?其務令之相規其情者也。則使相闚奈何?曰:蓋里相坐而已。禁尚有連於己者,理 不得相闚,惟恐不得免。有姦心者不令得忘,闚者多也。如此,則慎己而闚彼。發姦之密,告 過者免罪受賞,失姦者必誅連刑。如此,則姦類發矣。姦不容細,私告任坐使然也。
3 制分: 夫治法之至明者,任數不任人。是以有術之國,不用譽則毋適,境內必治,任數也; 亡國使兵公行乎其地、而弗能圉禁者,任人而無數也。自攻者人也,攻人者數也。故有術之國 ,去言而任法。凡畸功之循約者難知,過刑之於言者難見也,是以刑賞惑乎貳。所謂循約難知 者,姦功也;臣過之難見者,失根也。循理不見虛功,度情殖乎姦根,則二者安得無兩失也。 是以虛士立名於內,而談者為略於外,故愚怯勇慧相連而以虛道屬俗而容乎世,故其法不用, 而刑罰不加乎僇人。如此,則刑賞安得不容其二?故實有所至,而理失其量,量之失,非法使 然也,法定而任慧也。釋法而任慧者,則受事者安得其務?務不與事相得,則法安得無失、而 刑安得無煩?是以賞罰擾亂,邦道差誤,刑賞之不分白也。